关于史记里的人物故事
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了,宋国便想借此机会与各诸侯盟会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向楚国提出了会盟请求,楚人答应了他。公子目夷却进谏说:“大王,像咱这样的小国也争当盟首,必然会招致其他诸侯国的猜忌,我们不如取消会盟的计划吧。”襄公听不进目夷的劝告,依然按计划在这年秋天在盂与诸位诸侯聚会结盟。目夷说:“国君的欲望这么强,大概灾难已经不远了!”结果正像目夷预料的那样。在聚会期间,楚国拘捕了宋襄公,接着便率领大*攻打宋国。冬天,诸侯再次在毫相会,楚释放了宋公。卫国大夫子鱼却说:“灾祸还没有结束呢。”公元前638夏天,宋国攻打郑国,子鱼说:“现在灾祸终于来临了。”秋天,楚国为了援救郑国而讨再次伐宋国。襄公要出战,子鱼进谏说:“上天抛弃商很久了,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你可千万不要出战啊。”到了冬天,十一月,襄公在泓水与楚成王作战。楚*当时要渡河才能作战,当正渡到一半的时候,目夷就劝襄公说:“敌人势力强大而我们人数较少,硬打咱们是打不过他们的。所以我们要趁他们渡河时攻打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取胜把握。”襄公不听目夷的意见,对他说:“趁别人正过河的时候去攻***家,这样做是不合礼节的,我们不能这样做,还是等他们过了河再说吧。”等到楚*渡完河还未排列成阵势时,目夷又建议说:“大王,现在也可以攻打了,要是再不打可就没有机会了!”襄公却仍然说:“现在也不行,等他们排好阵势再打吧。”于是宋*就一直等楚*排好了阵势才出战。结果宋*被打得一败涂地,襄公的大腿也受了伤。宋国人都非常怨恨襄公,而襄公辩解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阵势的*队,这是先人内规定的礼节,我又怎么能违背呢?”子鱼反驳道:“打仗胜了就是功劳,说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真的按襄公说的做,就去当奴隶服侍别人算了,还打什么仗呢?”
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晋文公伐郑
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的时候曾路过郑国,郑文公认为他是个在外逃亡的人,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他,所以对他也没有以礼相待。而文公的弟弟叔詹却不这么认为,他对郑文公说:“大王,重耳是个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受穷困经过您这里,您不能对他这样无礼啊。”文公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个年头,兵荒马乱的,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多的是,怎么都能按礼节招待他们呢!”叔詹继续说:“您如果不礼待他,那就***死他。如果您不除掉他,他肯定会对您的无礼怀恨在心,将来有一天他返回国内掌握了*,必将是我们郑国的一大忧患啊。”文公这个人目光短浅,认为他是在多虑,因此并没有听从叔詹的意见。
后来重耳回到了国内并且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果真仍然记得当年郑文公对他的无理,于是便决心进行报复。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包围了郑都,攻打当年郑君无礼的罪行。巧合的是,郑文公出逃的儿子子兰也在联*之中。子兰在晋国时很得晋文公宠幸,因此他便暗中活动,想借机要求文公帮助自己回郑国做太子。晋文公知道了叔詹当年对晋文公说过的话,认为这个叔詹不是个平庸之辈,将来肯定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便想得到叔詹并***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也不敢对叔詹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在那里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叔詹的话,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好。叔詹听说后,就生气地对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现在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吧。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如果我死了能免除郑国的灾难,我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于是叔詹就自***身亡了。郑人把叔詹的尸首送给晋文公,希望他能消消火,免除对郑国的惩罚。但是晋文公仍不肯罢休,并放出话来说:“我一定要见到郑君,将他污辱一番再走,以报当年的羞辱之仇。”郑人非常担心,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对秦国却没什么好处,你们最好还是回去吧。”秦*知道自己确实得不到什么好处,于是就是撤*了。
晋文公要把子兰送到郑国做太子,郑国的大夫石*比较赞成,认为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于是就对各位大臣说:“现在文公的儿子没有比子兰更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了郑都,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如果我们欢迎子兰做国君,这样既解了国家的危险,又可以得到个贤能的国君,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各位大臣也都随声附和,郑国便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与晋国订立盟约,立子兰为太子。晋*达到了既定目的,就撤*回国了。
史记里的人物故事:崔杼弑君
齐庄公是个好*之徒,到处拈花惹草。齐国大夫棠公的妻子十分美丽,棠公死后,大夫崔杼又娶了她。但庄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和她勾搭上了,多次去崔杼家和她偷情。庄公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了别人。面对庄公的羞辱,崔杼很恼怒,想谋***庄公,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庄公曾经鞭打过宦官贾举,贾举也想找机会报复庄公,于是主动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公元前548年,莒国国君朝见齐君。齐庄公宴请莒国国君,崔杼谎称有病不去上朝。庄公因此去探望崔杼的病情,接着又和崔杼的妻子嬉笑调情。然后崔杼妻子走到内室里,与崔杼一起把屋门关上不出来。这时宦官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拦在外面,自己进入院子将院门关闭。崔杼的手下手执兵器一拥而上,把庄公抓个正着。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还不答应,庄公见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请求到祖庙自***,众人仍不允许。大家说:“国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听你吩咐。这里离宫廷很近,我们只管捉拿霪乿之徒,没接到其他命令。”庄公跳墙想逃走,被人射中了大腿,坠到墙下,一命呜呼了。齐太史记载这件事时写道“崔杼***了庄公”,崔杼很生气,把太史***死。太史的弟弟记载这件事的时候还是这么写,崔杼又***了他。太史的小弟依然如此,这一次,崔杼有点醒悟,觉得自己确实有些过分,就放过了他。随后,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这就是景公。
关于史记人物的故事概括2
楚元王刘交,是高祖的同母弟,字游。公元前201年,刘邦在陈县逮捕楚王韩信以后,就封小弟交为楚王,定都彭城。刘交在位二十三年去世,儿子夷王郢继位。夷王在位四年去世,儿子刘戊继位。
刘戊是个心胸狭窄、道德沦丧的人。即位二十年后,因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犯了私奸罪,被削去东海郡封地,就对刘邦一直怀恨在心。第二年春天,刘戊和吴王合谋反叛,他的相国张尚、太傅赵夷吾多次劝柬阻拦,但是他充耳不闻,反而认为他们碍手碍脚。刘戊最终下定决心,***死了张尚、赵夷吾,起兵和吴王反叛,向西攻打梁国,攻占了棘壁。部队行进到昌邑南边,和汉将周亚夫接战。双方对峙了很久,汉*截断了吴、楚*的粮道,叛*粮草断绝,士兵饥饿难耐,丧失了战斗力,很快就被打败。吴王败走江南,楚王刘戊自***,吴、楚*投降了汉*。
刘余,在景帝前元二年封为淮阳王。第二年,吴、楚等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景帝改封他为鲁王。刘余不爱政事,喜欢修建宫室、苑囿,饲养狗马,晚年爱好音乐。他也不喜欢辩说,说话时口吃。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儿子刘光继位。起初,刘光跟自己的父亲相似,喜爱音乐、车马;但是晚年的时候却变得节俭、吝啬,老是担心钱财不够用。
刘非,在景帝前元二年被封为汝南王。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时候,刘非只有十五岁,但是已经很有才干、力气,便上书朝廷表示自己愿意率*攻打吴国。于是,汉景帝赐给他将*大印,让他率*攻打吴国。叛乱被平息的第二年,朝廷改封他为江都王,治理原来属于吴国的封地,并且因为*功赏赐给他天子的旌旗。汉武帝元光五年,匈奴大规模入侵汉朝边境,刘非上书朝廷表示自己愿意率*攻打匈奴,汉武帝没有同意。刘非喜欢卖弄力气、修建宫殿,他不断地招揽四方的英雄豪杰,为人越发地骄纵、奢靡,这大大损害了他的形象。
刘非在为二十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刘建继位。刘建在位七年便自***了。淮南王、衡山王准备谋反的时候,刘建很清楚他们的图谋。刘建因为自己的封国接近淮南,唯恐一旦事发,自己的封国被淮南吞并,便暗中制造兵器,而且经常佩带皇帝赐给他父亲的将*大印,车上载着天子的旌旗外出,到处招摇。刘非去世还没有埋葬的时候,刘建就看上了父亲生前宠幸的美人淖姬,一直想把她弄到手。等到父亲死后,就更加急不可耐了,竟然在夜里派人把淖姬接到守丧的屋里,扒光她的衣服,跟她**。后来,淮南王谋反的事情败露,朝廷惩治他的同党,刘建也被牵连了进去。刘建十分害怕,所以命令手下人携带着很多金钱去疏通关系,企图平息这件讼案。刘建平日里相信巫祝,这时便派人祭祀、祈祷,编造了许多荒诞的言语;同时,他荒淫无度,道德败坏,竟然又做出了与自己所有姐妹**的***行径,真所谓是禽兽不如。这些事情最终被*朝廷知道了,大臣们请求汉武帝将刘建逮捕并且治罪。汉武帝念在都是自家兄弟,不忍心这么做,便派出大臣就地审讯他。刘建承认了自己所犯的全部罪行,接着便自***了。于是,他的封国被废除,改为*直辖的广陵郡。
刘端,景帝前元三年,吴、楚等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他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西王。刘端为人残暴、凶狠,又患有阳痿,一旦接触女人就会发病好几个月。他十分宠幸一位少年,把他作为自己的伴侣,任命他为郎官。不久,这位少年与刘端后宫的妃妾关系暧昧,经常偷情。刘端知道后,恼羞成怒,将他全家都***光了。刘端屡次触犯朝廷法令,朝中的公卿大臣们都对他不满,多次请求汉武帝***了他。但是,汉武帝因为念及兄弟之情,一直没有忍心将他法办。结果,刘端更加有恃无恐,越发大胆放肆。后来,朝廷内的官员请求汉武帝再次削减刘端的封地。于是刘端的封地被削减了一大半。刘端对朝廷心怀怨恨,便不再管理封国的钱财,府库损坏、漏雨,财物大部分腐烂,损失要用亿来计算,而他却始终不闻不问。刘端又命令官吏不准征收赋税,又把宫中的警卫人员全部撤掉,封闭了宫门,只留下一个门供自己外出游玩。他多次改名换姓,装扮成百姓,到其他的封国去游玩。
*派往胶西任职的国相以及其他的二千石官吏,如果按照朝廷的法令来治理国家,刘端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找他们的过错,然后报告给朝廷,让朝廷撤换他们;如果找不到他们的罪过,刘端就用欺骗的办法把这些人毒害死。他设置的骗局办法穷极多变,为人固执强横,别人说的话从来不听;他还足智多谋,总是能够掩饰自己的过错。朝廷派来的官吏如果按照刘端的命令来治理国家,就会被*绳之以法。所以,胶西封国虽然小,但是被***死以及受到伤害的二千石官吏却非常多。
刘端在位四十七年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来继承王位,所以,封国被废除,改为*直辖的胶西郡。
薄太后,她的父亲是吴地人。秦朝的时候,他与魏国的宗室女魏媪私通而生下了薄姬,即日后的薄太后。薄姬的父亲死在山*,便埋葬在那里。
诸侯起兵反秦的时候,魏豹自立为魏王。魏媪得知了这个消息,为了巴结他,便把女儿送入了魏王的后宫里。后来,魏媪带着薄姬到名士许负那里相面,许负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大惊失*,赞叹的说:“您的女儿面有富贵之相,将来生的儿子一定等当上天子,她也因此而当上皇太后。”当时,楚汉两*正在荥阳对峙,天下的归属还不明朗。起初,魏豹与刘邦联合抗击项羽,而等到魏豹听说了许负对薄姬做出的预测,他心里十分欢喜,认为项羽会当上皇上,打算向项羽靠拢。不久,魏豹背叛了刘邦,然后又发展到联合楚*对抗汉*的地步。但是好景不长,刘邦很快派遣曹参等人攻打并且俘虏了魏豹,把他的国土划为郡县。薄姬与诸多的魏王后宫美女一起,被送进了汉宫的织室,等待刘邦挑选。魏豹死后,有一次,刘邦进入织室,见到薄姬姿容秀美,觉得隐没在织室里实在可惜,便下诏将其纳入后宫。但是,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薄姬并没有得到刘邦的爱幸。
当初,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关系亲密,三人曾经约定说:“姐妹们,谁如果先富贵,一定要互相提携,可不要忘记对方啊!”不久以后,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得到了刘邦的宠幸。一次,刘邦在河南宫的成皋台上欣赏歌舞,管夫人、赵子儿等后宫美女在一旁陪同。管夫人、赵子儿二人偶然间谈起了当初与薄姬的约定,并以此相互地开着玩笑。刘邦听到了她们的谈话,见谈得十分高兴,也过来凑凑热闹,便问其中的缘故,两人以实情相告。刘邦听完之后,心里感到惭愧,非常地怜悯薄姬。到了当天晚上,刘邦就召见薄姬并与她同床。薄姬见到刘邦之后对他说:“陛下,昨夜妾身梦见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腹中,不知道是吉还是凶。”刘邦一听,高兴地说:“你这是显贵的征兆,今晚我就成全了你吧。”二人便落下帏帐,在床上莋爱。仅仅经历过这么一次交合,薄姬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了皇子,这就是代王刘恒。此后,薄姬很少能够再见到刘邦。
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吕太后对那些因侍宿刘邦而受到宠幸的嫔妃,特别是戚夫人,非常痛恨。她将这些人全部囚禁起来,不准她们出宫。而薄姬因为很少见到刘邦的缘故,反而得到吕后照顾,可以出宫。她觉得高祖已经死去,现在吕后执政,自己待在宫里也只会凶多吉少,就随从自己的儿子到达代国,成为代王的太后。她的弟弟薄昭也跟随他们一同到了代国。十七年以后,吕太后去世。大臣们迅速诛灭了吕氏的势力,聚集在一起商议另立新君。他们痛恨外戚吕氏的强盛,而对于薄氏的仁慈善良却称赞有嘉。所以,认为如果代王继位,国家可以得到安定。意见统一之后,大臣们共同迎立代王刘恒回京继位,这就是汉文帝。因此,薄太后改称为皇太后,她的弟弟薄昭被封为侯。
此前,薄太后的母亲魏媪已经去世,被安葬在栎阳北面。文帝下诏,追尊薄太后的父亲为灵文侯,划出了三百户人家,为其在会稽郡设置园邑,当地长丞以下的官吏都被派去侍奉、看守陵墓,寝庙里面的贡品完全按照礼法来安排。同时,朝廷在栎阳的北面设置了灵文侯夫人园,其中的一切礼仪与灵文侯园相同。薄太后认为,自己母家是魏王的后代,而自己的父母早死,魏氏家族扶持自己又很尽力,让文帝一定要厚待魏家。于是,文帝谨尊母命,下令免除魏氏的徭役、赋税,并且按照亲疏关系给予不同的赏赐。
汉景帝前元二年,薄太后去世,她比自己的儿子刘恒晚死两年,被安葬在南陵。因为刘邦与吕太后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太后生前特意为自己单独建造了陵墓,它靠近汉文帝的陵墓——霸陵。
描写史记人物的故事3
史记里记载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那你知道关于史记人物的小故事吗?下面是描写史记人物的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国之前,就被楚国的队伍追***了,这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也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更不可能有伍子胥数次以忠言谏夫差的大义。一言以蔽之,没有渔父,伍子胥也就很难留名青史。
事情还得从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说起。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太子的名字叫“建”),以敢谏著称。和伍奢一同陪伴在太子建身边的还有一个叫费无忌的太子少傅。费无忌*险狡诈,太子建不喜欢他,他也对太子建充满怨恨。有一次,楚平王让费无忌到秦国代太子建娶亲,费无忌到了秦国后,见那女子姿*非凡,立即快马加鞭回到楚国,对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就这样,那个美女被楚平王占有了。费无忌因献美女得宠,被楚平王调到身边工作,但他担心太子建会报复自己,于是不断地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先让楚平王将太子建调出宫中,后又诬告太子有谋反之心。楚平王一时没了主意,就质问伍奢是怎么教育太子建的,伍奢说是费无忌在挑拨离间。但巧舌如簧的费无忌很快又把楚平王说服了。于是,楚平王将伍奢下狱,并准备捕***太子建。后来,在费无忌的唆使下,楚平王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处死,并开始抓捕伍子胥。伍子胥开始了逃亡生活,并与楚平王结下深仇大恨。
伍子胥先是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建,后来他们又一起投奔郑国,路上几经周折,狼狈不堪。好在郑定公对他们不错,让他们有了相对稳定的栖息地。但太子建并没有安安分分地呆在郑国,而是偷偷溜到了晋国。晋顷公对太子建说,“郑国国君很信任你,如果你能回到郑国做我的内应,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郑国,那样,你可以得到很多封赏。”太子建动心了,又跑回郑国,但天不藏奸,后来事情败露了,郑定公诛***了太子建。
伍子胥害怕太子建的事情连累到自己,于是离开郑国投奔吴国。在路过一个叫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春秋时期位于楚国东部边境,为吴楚两国交通要冲。由郑国去吴国要经过楚国。今有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地方,被设卡盘查的楚国官兵认出,他急忙逃跑,但官兵追得很紧。跑着跑着,伍子胥发现前面是一条江,江面很宽,怎么办?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渔父划着船出现在江面,并让伍子胥赶快上船。渔父很快将船划到对岸,伍子胥非常感动,解下身上的宝剑对渔父说:“此剑值百金,以与父。”哪料渔父却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看来,渔父是知道伍子胥身份的。“执?”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爵位。老人对五万石粟和加官进爵都不在乎,辞却伍子胥的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田父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种田的老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队伍围困后,元气大伤,兵少粮尽,四面楚歌。但项羽毕竟是个身经百战、刚烈勇猛的骁雄,他趁着深夜带着八百壮士突出了重围。刘邦发现后让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项羽一路疲于奔命,当他渡过淮河时,八百壮士只剩下一百余人。
“项王至*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当项羽渡过淮河到达*陵(今安徽省定远县)时,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就向一个田父问路,田父欺骗了他,汉*因此才追上了他们。最终,项羽自刎而死。为什么田父要欺骗项羽?有人说是因为项羽不得民心,所以才遭欺骗,但这一观点被学者否定,因为在那个传媒闭塞的时代,田父不可能认出项羽,项羽在狼狈逃亡的途中也不可能打出自己的旗号或者自报家门;再者,从乌江亭长诚邀项羽过江这一情形来看,项羽还是颇得民心的。也有人说田父是刘邦设置的一个棋子,故意迷惑项羽,这一观点也得到学者的否定,因为刘邦一路追赶项羽都很难企及,哪有可能再安排此事。还有人说是因为项羽问路时态度不佳所致,这一观点又得到了学者的否定,相比刘邦,项羽还是文明和懂礼的,刘邦可是一个摘下儒生的帽子就往里面撒尿的人!最后,有学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田父是司马迁虚构的一个人物,田父的出现只是让项羽这个英雄败得体面一点儿!众说纷纭,于是,田父为何要欺骗项羽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谜。
漂母是《史记·淮*侯列传》中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书中记载,韩信少时家里很穷,他虽然有些才能但却一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还有人说他品行不太好。韩信既不会做生意,又没什么手艺,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在别人家里吃闲饭,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讨厌他,给他脸*看。他只好选择到淮*城旁的河边钓鱼来维持生计。
一次,韩信钓鱼时,河边的一位漂母见他一副饥饿的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就这样,漂母漂洗了数十天的丝絮,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韩信的意思是不会忘记漂母的恩惠,他会报答漂母的。没想到漂母却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的意思是因为可怜韩信才给他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回报啊!“大丈夫”、“王孙”是漂母对韩信的尊称,由此可见,漂母的话语其实是暗含激励的,她希望韩信能够振作起来,有所作为!有学者考证说,漂洗丝絮在当时是一个行当,这个行当很辛苦、很劳累,经常会弄裂双手,并且也赚不了几个钱。漂母能够在收入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帮助韩信,确实难能可贵!
漂母的无私大爱不仅影响了韩信,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历代学者多有诗文对其赞颂,历朝官府也纷纷建祠树碑以示褒扬。至今,漂母墓、漂母祠仍巍然屹立在淮安境内,成为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
司马迁对这三个小人物着墨都不多,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一笔带过。但他们既能给我们带来回味,又能让我们受到感动和启发,谁能说他们对*的历史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史记里面的人物的故事1200字4
史记里面的人物的故事:忠臣的仇家
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晁错就座的地方,袁盎一定离开;而袁盎就座的地方,晁错也总是离开。这两个人从没有在一起交谈过。文帝去世以后,景帝继位,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不久,他派遣官吏侦查袁盎收受吴王财物的事情,将袁盎量罪定刑。天子诏令赦免袁盎的刑罚,把他贬为平民。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手下的官员说:“当初,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财物,因此,专门为他掩饰,说他不会反叛。如今,吴王*,所以,我打算上书天子,请求惩治袁盎,因为他事先知道吴王的*图谋。”官员们说:“反叛的事情暴露之前,惩治袁盎,也不会中断吴王的`图谋。如今,叛*大举西进,您打算惩治袁盎,对事态的发展也不会有什么益处。况且,袁盎应该不会参与吴王反叛的图谋。”由于意见不一,晁错犹豫不决。很快,有人把这件事告诉给了袁盎。袁盎感到恐惧,便连夜会见了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能到天子面前澄清自己,为朝廷出谋划策。窦婴进宫,把此事上报天子,天子诏令袁盎进宫相见。
袁盎见到了天子,他请求天子让旁人回避,晁错只得离开,他心里自然是十分地怨恨袁盎。袁盎便对天子原原本本地叙述吴王等诸侯王反叛的情况,认为这是晁错造成的。朝廷只有将晁错立即处死,向吴王谢罪,吴*才肯撤兵。于是,天子将晁错处死。不久,天子任命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这两个人向来十分地要好。此后,京城地区的权贵与众多的士大夫都争相亲附他们,每天随从他们的车子达到了数百辆。
史记里面的人物的故事:权术的应用
景帝继位以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他多次上书请求与天子密谈政事,景帝对他总是言听计从,恩宠超过了九卿,朝廷的律令多被他修改。对此,丞相申屠嘉虽然内心极度不服气,但是又无力整治晁错。
内史的官府建在太上皇宗庙门外的空地里,门朝东开,官吏们进出很不方便。于是,晁错下令在官府的南边开出了两扇门,为此而凿开了太上皇宗庙外面空地上的围墙。申屠嘉听说此事,十分恼怒,打算借此上书天子,请求以大不敬的罪名将晁错处死。晁错得知这个消息,连夜上书,请求单独觐见天子。见面以后,晁错向天子原原本本地陈述了这件事情。
第二天,丞相在朝上奏事,趁机把晁错擅自凿穿太上皇宗庙围墙的事情上告天子,并请求天子将其交给廷尉受审,判处他***。天子对此已经心知肚明,说道:“这不是宗庙的围墙,而是宗庙外面空地上的围墙。内史的行为不至于触犯法令。”于是,丞相只得当面谢罪。退朝以后,申屠嘉十分气愤地对他的属下们说:“我应该先把晁错处斩,然后再禀报天子。如今,我却先是向天子奏请,反而被这个小子卖弄,实在是失误啊!”
不久,申屠嘉竟然因为气愤过度,生病去世了。晁错却因此更加显贵,不久,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他经常陈述诸侯王们的罪过,请求朝廷削减他们的封地,没收他们管辖的边境郡县。这些奏章呈给了天子,于是,天子命令宗室、公卿、列侯攻打商议此事。没有谁敢反对晁错的意见,只有外戚窦婴敢与晁错争辩,从此,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
史记里面的人物的故事:死灰复燃
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关进了监狱,一个叫田甲的狱吏,在狱中对韩安国百般侮辱。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意思就是说我最近倒霉运才到这,你最好对我好些,要不等我***飞黄腾达了,有你的好看!田甲心想你当我吓大的,有本事你就来,就说:“就算能再燃烧,我也能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梁孝王刚刚招揽了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后,感激韩安国为他们母子三人解除了隔阂,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结果韩安国从囚徒一下成为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听说后,非常害怕,就弃官逃跑了。韩安国发出布告威胁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夷灭你的宗族。”田甲无奈,只得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却笑着对他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还是友好地对待了他。由此天下人知道了他的气量。
【史记里面的人物的故事1200字】相关文章:
1.描写史记人物的故事
2.史记里面的精选故事
3.史记里面人物的故事三则
4.史记中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5.英雄人物雨来的故事
6.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7.2017爱国人物的故事
8.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
关于史记故事读书笔记5
《史记故事》包含了从上古三皇五帝,至汉朝,讲了无数位皇帝、贤臣。它让我读到了丰富的历史,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孙膑原是名垂千古的孙武之后,和庞涓一起拜师学艺。几年过后,他们俩学成,在岔路口道别。孙膑留在了家乡。而庞涓去了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器重,从此战无不胜。他不禁志得意满,想让孙膑来享福。孙膑大喜。来到魏国后,庞涓发现自己比不上他,就派人故意生事,砍掉了他的双腿。孙膑不服,打听到齐使来了,就回到了齐国。田忌由于赛马事件向威王举荐了孙膑。到最后,孙膑用他的满腹经纶,打败了庞涓,令他自***。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分,因为他的虚荣心太强,又优柔寡断,所以,他的死其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他向魏惠王举荐了孙膑,魏国反而会更强,惠王反而会更加器重他,因为他是一个大度的人。
《史记故事》一共有59个精彩故事,其中:五帝的故事、宋国的兴亡、赵氏孤儿、晋楚鄢林之战、田单火牛破燕*······真是精彩无限,让我遨游了一次历史的海洋。在这里面,不仅让我读到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教会了我许多从未听闻的兵法和受益匪浅的道理。
关于《史记故事》的读后感6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
《史记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历史故事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忍辱负重,谨承家学,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史记》。
这本书从五帝开始讲起,书中讲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三千多年,详细介绍了我国以前的演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大力颂扬,对丑恶现象毫不掩视的揭露,绝无半点虚假。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后人才能清楚了解历史。
看完了整本《史记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分:古时候,有数不胜数的清官,但是更有数不胜数的奸诈贪婪的小人。只会说好听的话,阿谀逢迎。我又想:如果天地间只有好人,没有坏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心、安心度过每一天。
从古至今,名人数不胜数。可我最佩服的还是忠厚的老臣。他们在国君昏庸时冒着生命危险上谏,忠心为国。
《史记》,真不愧是二十四史之首!
关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7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史。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世代怨仇
越王勾践的祖先据传说是大禹的后代,夏朝时被分封到会稽,经过了二十多代,传到了允常。允常就是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位的时候,越国与邻国吴国的矛盾日益加深,两个国家经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听说后,认为这是攻打越国的好机会,便乘机率兵攻打越国。越国因为国君刚刚去世,所以对越国的进攻毫无准备。面对危急的局势,越王勾践毫不畏惧,亲自统帅大*前来应战。战斗一开始,勾践派遣自己训练的敢死队向吴*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分别按次序冲入吴*阵地,大呼着面向吴*自刎身亡。这场面让吴国的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完全被越国勇士的气势震撼。越*大部队趁机突然出袭,吴*猝不及防,再加上*心动摇,很快就溃退逃跑了。这次战役越国不仅打败了吴国,而且还射伤了吴王阖闾。这次战役使吴王阖闾始终不能忘怀,在弥留之际,他还带着遗恨告诫儿子夫差说:“越王勾践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你可千万不要忽视他,你要发奋图强,为我报仇啊!”
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太子出逃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委派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妻子。无忌是个善于迎逢拍马的货*,到了秦国后发现这个女子貌美过人,就想把他献给楚平王,以次来博得楚平王的欢心。于是在到达楚都之前,他抢先赶回去怂恿平王说:“秦国的这个女子有倾国倾城之貌,您为什么不自己留下来而可自己留下来而再为太子另寻一位呢?“平王也是个好*之徒,就听从了无忌的劝说,自己娶了那位美貌的秦女,后来生下熊珍。他又为太子娶了另一位女子。当时伍奢是太子的太傅,无忌是少傅。无忌由于不被太子宠爱,于是常常在平王面前中伤诬告太子建,平王就慢慢地相信了无忌的话。在太子建十五岁时,他的母亲因为年老*衰,渐渐地失去了楚平王的宠幸,平王对太子建就更加疏远了。
公元前523年,平王让太子建住在城父,戍守边界。无忌又日夜在平王面前中伤太子建说:“当年我把秦国女子送到您的后宫里,太子便十分怨恨我,时刻想制我于死地,我死不足惜,但是他对大王您也一定有怨气,您可要略加防备啊。况且太子现在住在城父,不仅独揽兵权,又对外结交诸侯,而且时时想打进国都,他这是想打进过都篡权夺位啊。”平王认为这是老师管教无力的结果,便把太傅伍奢叫来责问。伍奢心知这是无忌造谣的结果,就说:“君王您为什么因为一个小人而疏远亲生骨肉呢?”无忌听到之后非常生气,咬牙切齿的说:“今天要是不***掉伍奢,就等于是放虎归山啊。”于是就怂恿平王囚禁了伍奢。紧接着又派人召太子建回来,想***死太子。太子听到风声,赶紧逃到了宋国。无忌害怕伍奢身在国外的两个儿子日后报复,就怂恿平王召回二子。结果哥哥伍尚回到楚国后就和父亲一起被***了,弟弟伍子胥则逃到了吴国。
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两次称王
熊绎的后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时候。当时周王室日渐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也经常互相攻伐,战祸时常发生。熊渠德政爱民,忍爱宽厚,得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带兵四处征战。熊渠说:“我处在***这样的边远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于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周厉王即位后,由于厉王暴躁狂虐,熊渠担心他来攻打楚国,也就去掉了自己的王号。
楚国国君熊通在位的时候,楚国举兵攻打随国。随国的国君质问熊通说:“我又没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啊?”楚王说:“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我虽然处在***地区,但我也有*队,所以想要到你们中原来凑凑热闹,请求周王室给我一个尊号。”随国人为了防止受到楚国的侵略,就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认为楚国位于***之地,坚决不答应,随国人无奈,只能回来向楚国报告。熊通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现在***部族都顺服楚国,可是周王不对我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于是他便自称武王,和随国人订立盟约后才撤*回国。
公元前690年,周王召见随侯,责备他让楚国君称王。楚武王知道后很生气,认为是随侯背叛了自己,于是便带兵再次攻打随国。但是武王在行*路上就突然得重病死了,楚国只好罢*而回。
武王的儿子熊赀即位后,楚国开始迁都到郢。这时的楚国开始强盛起来,经常欺凌长江、汉水流域的小国,小国都很畏惧楚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楚国也日益强大,准备与中原各国一争高下。
关于史记中的名人小故事8
史记中的名人小故事:子产治郑
子产名侨,字子产。河南新郑人,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公在位时,任用其宠臣徐挚为宰相,国家被他治理得很混乱,官民不和睦,父子不亲和。大宫子期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昭公,昭公便任命子产为宰相,来收拾这个残局。子产上任后,先是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在此基础上,开始制定刑书。“刑书”是指刑法条文,“铸刑书”是将子产自己所铸刑书三篇铸造在铁鼎上,予以公布。由于刑书含有限制贵族特权的内容,公布成文法的方式本身也不利于贵族的罪行擅断和任意刑***。他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靠前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子产在位一年后,浪荡的人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肩扛,儿童不用犁田耕作。有过了一年,市场内的价格也稳定下来了,不需要在出高价预订货物。第三年后,人们已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到了第四个年头,农民在收工以后,甚至不用把农具带回家中。到了子产当政的第五年,郑国的男子已经被免除了兵役,人们在守丧时不用命令就自觉执行丧礼。子产在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后死去。他去世的时候,郑国的壮年人号啕大哭,老年人竟然也像儿童一样的哭泣起来。人们十分伤心地说:“子产大人竟然离开了我们!我们将来依靠谁啊?”
史记中的名人小故事:成汤仁政
成汤是契的第十三代孙。从契到成汤的这段时间里,殷人迁徙过八次国都。成汤即位以后,为了效仿古代圣人的事迹。把都城又迁到帝喾曾经定都的地方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县城)。
成汤有征伐诸侯的权利。诸侯葛伯不奉行祭祀,成汤听说以后,立即去征伐他。他告诫葛伯说:“你不能恭敬地顺从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绝不会有半点宽恕。”葛伯因此改邪归正。成汤曾经说过:“人以水为镜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貌,君主观察民众的状况就会知道国家治理情况的好坏。”臣子伊尹听了这番话,赞美他说:“英明啊!如果君主能够听从进谏的言语,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会得到改进。而君主爱护百姓,那么凡是有善良品行的人也会因此受到他的提拔,在王府里任官。因此请您多多努力吧!”
有一次,成汤出行,看见野外捕猎的人张开了四面大网。他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就向捕猎的人请教。捕猎的人说:“我这样做是希望从天上、地下和四方来的猎物都进入我的网中。”成汤慨叹道:“你这样做太绝情了,会把所有的猎物都捕尽的!”于是成汤命令他去掉捕网的三面,并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想从左边逃去的猎物,就让它从左边逃去。想从右边逃去的猎物,就让它从右边逃去。那些不按照我的想法逃去的猎物,就进入我的网中。”后来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无不赞美说:“成汤的仁德达到了极点,竟然把恩惠布施到了禽兽的身上。”
史记中的名人小故事:武公、桓公的故事
卫国的国君顷侯在位的时候,卫人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卫君因而被封为了侯爵。顷侯的儿子僖侯去世以后,僖侯的儿子共伯余继承了王位。僖侯生前很宠爱自己另一个儿子和,并赏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共伯余继位以后,和就用这些财宝来招纳勇士,试图*共伯余的统治。有一次,共伯余去祭奠他的父亲,没有带很多随从,和看准了这次机会,就乘机命令手下勇士去袭击共伯余,余被迫跑进了僖侯的墓道里自***身亡。国人就把余埋在了僖侯的墓旁,拥立和当了君主,这就是卫武公。武公继位以后,修复了康叔时候的政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武公也得到了大家一致拥戴。后来,周幽王被犬戎***死,武公亲自率兵前往帮助周王室平定叛乱,然后又护卫平王东迁,功劳很大。于是平王册就封武公为公爵。
武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庄公继位。庄公娶了一名齐国女子为夫人,这个女人长得非常漂亮,可是却没能给庄公生下个儿子。于是庄公又迎娶了陈国的一个女子,这个陈国女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非常不幸,孩子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这个陈国夫人的妹妹跟姐姐陪嫁过来,也做了庄公的妃子,并生下了公子完。完的生母很早就死去了,庄公便将完交给那位齐国夫人抚养,并且立他为太子。此外,庄公还有一名非常宠爱的小妾,她生下了公子州吁。州吁长大以后,十分喜好*事,庄公便任命他为将领。大臣石碏觉得这件事有失公允,便劝谏庄公说:“大王您的小儿子喜好兵事,您就任命他做了将领,这样做不太公平,恐怕以后国家会因此发生祸乱。”但是庄公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反而对他说:“这是你多虑了,我是因为他擅长*事才任命他做将领,并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儿子才这样做。放心吧,我的国家不会发生祸乱。”
庄公去世以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桓公。因为公子州吁一向骄横奢侈、挥霍无度,所以桓公就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只好逃亡到国外。当时,郑国国君郑伯的弟弟段进攻郑伯,也因为失败而逃亡,于是州吁和段便结为了朋友。州吁这个人心胸狭窄,对桓公罢免他职位的事一直耿耿于怀。几年以后,他聚集了卫国的一些亡命徒,派他们***死了桓公而自立为卫君。随后,为了帮助他的朋友段,州吁便打算去攻打郑国,他还请求宋国、陈国、蔡国与他一同行动,在州吁的利诱下,三国答应了他的请求。由于州吁一向喜好兵事,穷兵黩武,并且还***死了桓公,因而卫国人并不爱戴他,大臣石碏打算除掉这个暴君。一开始,他假装与州吁亲善,平时经常和他在一块儿饮酒、狩猎,渐渐地得到了州吁的信任,然后,石碏又暗地里与桓公的母家陈国联系,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后来州吁率*到郑国的郊外去狩猎,石碏便与陈侯谋划,派遣一个名叫丑的右宰(官名)给州吁进献食物,然后趁机把他***死在了濮水边。除掉州吁以后,石碏从邢国将桓公的弟弟晋接回来,拥立他为国君,这就是卫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