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年级数学统计初步的知识点归纳

综合 2024-10-15 21:43:0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靠前单元: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

- 形式:a√a(a ≥ 0)

- *质: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 a 为非负数。

2. 最简二次根式

- 被开方数的因数为整数,因式为整式。

-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 同类二次根式

-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4. 二次根式的*质

- (a)2 = a(a ≥ 0)

- a2 = a - (-a)(a < 0)

- √(ab) = √a · √b(a ≥ 0, b ≥ 0)

- √(a/b) = √a / √b(a ≥ 0, b ≥ 0)

5. 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第二单元: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

-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 2 的整式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 ax² + bx + c = 0(a ≠ 0)

- 特征: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 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为零。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直接开平方法

- 适用于求解 (x + a)2 = b 形式的方程。

2. *法

-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二次项化为完全平方。

3. 公式法

- 求根公式:x = (-b ± √(b² - 4ac)) / 2a(b² - 4ac ≥ 0)

4. 因式分解法

- 利用因式分解,求出方程的解。


《第2篇:最新九年级数学中考热门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知识点:第三章统计初步

一、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⑴;⑵若,,…,,则(a—常数,,,…,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⑷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⑵若,,…,,则(a—接近、、…、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较“小”较“整”,则;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三、应用举例(略)

初三数学知识点:第四章直线形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质。

一、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直线、线段的基本*质(用“线段的基本*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

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垂线及基本*质(利用它*“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9.对顶角及*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公理、定理

14.逆命题

二、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质

①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8.*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三、四边形

分类表:

1.一般*质(角)

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⑶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质和判定

⑶判定步骤: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质)

4.有关定理: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四、应用举例(略)

转眼之间一个学期也将过去了,同学们也迎来了期末考试,希望上文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数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归纳,能帮助到大家。


《第3篇: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法。最后安排运用*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第25章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第4篇:九年级数学圆周角知识点归纳》

1、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2)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4、圆内接四边形的*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补充:1、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最大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第5篇:关于九年级数学统计初步的知识点归纳》

一、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⑴;⑵若,,…,,则(a—常数,,,…,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⑷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⑵若,,…,,则(a—接近、、…、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较“小”较“整”,则;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第6篇:九年级数学《相似形》知识点归纳》

1平行出比例定理及逆定理: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1)(3)(2)

几何表达式举例:

(1)∵de∥bc

(2)∵de∥bc

(3)∵de∥bc

2.比例的基本*质:a:b=c:dad=bc

3.定理:平行出相似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de∥bc

ade∽abc

4.定理:aa出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a

又∵aed=acb

ade∽abc

5.定理:sas出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

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又∵a

ade∽abc

6.双垂出相似及射影定理: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双垂图形中,两条直角边是它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斜边上的高是它分斜边所成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几何表达式举例:

(1)∵accb

又∵cdab

acd∽cbd∽abc

(2)∵accbcdab

ac2=adab

bc2=bdba

dc2=dadb

7.相似三角形*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abc∽efg

bac=feg

(2)∵abc∽efg

又∵ad、eh是对应中线

(3)∵abc∽efg

三常识:

1.三角形中,作平行线构造相似形和已知中点构造中位线是常用辅助线.

2.相似形有传递*;即:∵1∽22∽31∽3

四、位似

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且每组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同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

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

4、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


下一篇:活着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