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春天》的课堂反思
一、 强化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您在课前播放笛子独奏《小放牛》引入课堂,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能迅速将学生带入到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境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情境创设,例如: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诗歌描绘的画面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可以播放一段草原风光视频,配以悠扬的笛声,或者展示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设计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老师扮演一位旅行者,在草原上迷路了,偶遇一位牧童,牧童热情地为旅行者指路,并邀请旅行者到家中做客。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对诗歌内容的学习。
二、 注重词句的深度解读,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您提到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来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词句的解读:
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例如,"弄"、"铺"、"卧"等词语看似简单,但如果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就能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牧童“弄”草的动作,体会牧童的快乐心情;可以让学生想象“铺”蓑衣的场景,感受牧童的随意自在;可以让学生体会“卧”在月光下的感觉,感受夜晚的宁静美好。
2. 挖掘词语背后的情感内涵。 例如,"不脱蓑衣"这一细节描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牧童不脱蓑衣?是累了?是怕冷?还是另有原因?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体会到牧童的纯真自然、无拘无束,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 拓展诗歌学习的外延,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您在课上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并引入了唐朝诗人刘驾的《牧童》,这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拓展诗歌学习的外延,例如:
1. 引导学生搜集与牧童生活相关的诗歌、故事、绘画作品等,并进行交流分享。 例如,可以让学生搜集描绘田园风光的古诗,如《村居》、《四时田园杂兴》等,感受*古代田园诗歌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如《池上》、《小儿垂钓》等,感受古代儿童的天真烂漫。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牧童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 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外国描写牧童生活的文学作品,例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牧童生活。
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2. 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词句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要注重拓展诗歌学习的外延,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相信通过您的不断努力,一定能将古诗课堂打造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沁园春雪》课堂反思2
在教授《沁园春·雪》这首经典词作时,我尝试打破传统诗词教学“重讲解轻体验”、“重逻辑轻感悟”的局限,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朗读、品味、思考中感受词的魅力,体悟词人的情怀。
一、以读促悟,在声情并茂中体味词韵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读。我设计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轮读等多种形式,并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情感之美。我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让他们对词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二、整体感知,在宏大意境中感悟词魂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词作,先进行听范读和自由读,让他们在初步感知词作的整体美感后,再赏析词的语言特点,体会其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惜”字的深入解读,并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引导他们体会词作所表达的博大胸襟和雄伟气魄。
三、反思不足,在不断探索中优化教学
回顾这两节课,我认为在朗读指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课堂节奏较快,内容安排过满,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堂以师生对话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
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融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更直观的感受情境,增强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春夜喜雨》课堂教学反思3
《春夜喜雨》是适于诵读的经典诗作。这是一首标准的唐代五言律诗,用字明晰准确,节奏鲜明,含义不深,所写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感受,很好理解。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春夜喜雨》课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课堂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公正、全面的课堂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而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心理蒙受*影,甚至导致校园悲剧的产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人生没有假设,命运不可重来”,更何况“一句话也许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作为一个教师,切实要注重自己的课堂评价,使之取得优秀效果。
古人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课堂评价的实施也应该“好语知时机,适时乃发生,评价得有法,育人细无声。
首先来谈一谈“好语”。所谓“好语”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准确*;课堂评价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课堂中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不能过于随意,哼哼哈哈一代而过,这样只顾着“教”的进程,而忽略学生“学”的成效,究其根本仍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转变。而在受“儿童中心主义”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错误甚至离题的回答,也不指出来,还一味给予表扬,如“你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势必会误导学生,使学生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停留在问题浮华的表面。
二是鼓励*;富有鼓励*,启发*的课堂评价,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相信你能行”“下次你一定能说完整”“你的想法不错,如果能再深入些,会更精彩”这些课堂评价用语,会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有快乐,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
三是递进*;聪明的老师会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并送上一句“你读得不错,字音准确,语句流畅”,这样能消除困难学生的畏难情绪,给他打气。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也逐步“升温”,“你比上次读得更棒了,感情处理非常到位”,会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随着教师递进*的课堂评价,学生的一颗心始终围绕着学习而转,课程目标也就顺利地达成了。
四是综合*。好的课堂评价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多方面因素,有时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表扬*的竖起大拇指,一个慈爱*的抚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次来谈一谈“适时”,所谓“适时”是指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需求出现的激奋点,抓住能触及学生心灵的特定环境或情境,进行入心入耳的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行最实效的教育,来达到课程目标。如我班有一个*格内向的男同学,从来不愿上课回答问题,有一次我上课时提问了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意外地发现他竟然举手了,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结果他回答得很好,我马上这样评价他:“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如果你刚才不举手,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了。”自此,这个同学就养成了踊跃发言的习惯,我想这一定是我的“适时”评价,引起了共振效应,打开了他的心灵闸门。
最后来谈一谈“评价得有法”,评价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其一,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他们,要实施分层评价。对于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学生,要借助显微镜去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瑕疵,对他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促使他们充满着不断探求新知的动力!而对于有这样或那样不足的同学,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让鲜花和小草都有自己快乐的土地,都能得到阳光和雨露,都能茁壮成长。
其二,要实施分类评价,我把评价分为谈心式评价、疏导式评价、抒情式评价和婉批式评价。对于自卑感强,胆小的学生采取谈心式评价,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严肃古板的模样,而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位语重心长的朋友。而疏导式评价则适合那些心理上有障碍,怕答错了,怕出丑的同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堂就是允许人讲错的地方”,“上帝允许他的孩子犯错,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抛出来”等等。抒情式的评价,“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习的潜能。而婉批式评价则能委婉地提醒学生自己的错误,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棒喝”效果。
以上皆是由杜甫的《春夜喜雨》而产生的对课堂评价的联想,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考验着我们。愿我们的课堂评价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有声.
古诗是中华民族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应当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使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当然,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开课时的激趣,从同学们会背的课外古诗入手。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人人争着举手背自学的古诗。有《从*行》《无题》《虞美人》《塞上曲》《塞下曲》《塞外曲》……说实话,有些我都背不上,所以,我也被他们感染着,打心眼里佩服他们。当然,这与他们平时对古诗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有同学背到杜甫的诗时,我板书《春夜喜雨》。学生适机补充收集到的各种资料。通过介绍,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他在*古代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这样的开课,完全是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而且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新课标特别强调新教材的人文*,那么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还应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我结合学生前面补充的资料,出示了其他的描写春雨的古诗,让学生通过读、感悟、交流来理解它。
这节课上得我高兴,生快乐,课堂气氛是那么高涨,学生学习的积极*是那么强烈,下课时,还有学生主动向我借了其他的描写春雨的古诗去抄、去背,我很感动。课堂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塑造人的课堂,我们应在快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自觉地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素质。
今天上了一节古诗歌,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因为这节课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从前一直对于古诗课是很茫然的,如何让孩子们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呢?今天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因为我处处引导孩子们在我的思路上走,没有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自由。我认为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如果重新来上,我想我应该是另外一种设计,从整体的把握,再到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今天孩子们是靠前次上这节课,但是他们读的非常好,很有韵味,只是在我提问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不是很积极,分析原因他们不敢回答,很怕自己说错,可能是因为有听课的原因吧。还有可能就是他们是真的没懂,后来表现的还算好。激励的作用就是会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还会一直给孩子们自信,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勇敢的自己。另外更重要的是适当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不管失败也好,成功也好,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致春天》的课堂反思4
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致春天》,***班的同学基础比较好,思维也比较活跃,于是我是逐层递进的方法一开始,先提关于挪威的地理的问题,气候如何,引出作品。然后初次欣赏做品,第二次提问,分几部分?哪几部分曲调是相似的?在初次欣赏以后学生都回答出了问题。第三次提问,复欣赏作品,听每一部分的曲调和情绪,大家开展讨论。这时候就出现的了问题,在音乐靠前和第三部分情绪的是平静还是期待??他们产生了分歧,听了他们来各自的理解,我觉得都很有想象,我不想把*固定下来,其实在音乐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音乐本来就具有模糊的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一定要把音乐用某个词语固定下来呢??我们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一个引导工作,其余的聆听、感受和体验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吧!
欣赏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教师上欣赏课时如何把握语言的分寸,讲多了怕喧宾夺主,影响了音乐欣赏,还怕自己的言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可是要是讲少了又怕学生理解不了,光傻乎乎地坐在位子上发愣。我考虑了很久,回忆起了以前听过的专家老师的课,他们的话不多,但总是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思考了以后觉得还是根据班级情况来量身做衣,不同班级不同教学方法,尽量以引导为主,在欣赏前所提问题也应基本围绕音乐的本身去谈,尽可能让孩子们自主参与音乐听赏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关注音乐。
致春天的课堂反思5
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致春天》,***班的同学基础比较好,思维也比较活跃,于是我是逐层递进的方法一开始,先提关于挪威的地理的问题,气候如何,引出作品。然后初次欣赏做品,第二次提问,分几部分?哪几部分曲调是相似的?
在初次欣赏以后学生都回答出了问题。第三次提问,复欣赏作品,听每一部分的曲调和情绪,大家开展讨论。这时候就出现的了问题,在音乐靠前和第三部分情绪的是平静还是期待??他们产生了分歧,听了他们来各自的理解,我觉得都很有想象,我不想把*固定下来,其实在音乐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音乐本来就具有模糊的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
为什么一定要把音乐用某个词语固定下来呢??我们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一个引导工作,其余的聆听、感受和体验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吧!
欣赏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教师上欣赏课时如何把握语言的分寸,讲多了怕喧宾夺主,影响了音乐欣赏,还怕自己的言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可是要是讲少了又怕学生理解不了,光傻乎乎地坐在位子上发愣。
我考虑了很久,回忆起了以前听过的专家老师的课,他们的话不多,但总是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思考了以后觉得还是根据班级情况来量身做衣,不同班级不同教学方法,尽量以引导为主,在欣赏前所提问题也应基本围绕音乐的本身去谈,尽可能让孩子们自主参与音乐听赏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关注音乐。
《致春天》课堂反思范文6
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致春天》,***班的同学基础比较好,思维也比较活跃,于是我是逐层递进的方法一开始,先提关于挪威的地理的问题,气候如何,引出作品。然后初次欣赏做品,第二次提问,分几部分?哪几部分曲调是相似的?在初次欣赏以后学生都回答出了问题。第三次提问,复欣赏作品,听每一部分的曲调和情绪,大家开展讨论。这时候就出现的了问题,在音乐靠前和第三部分情绪的是平静还是期待??他们产生了分歧,听了他们来各自的理解,我觉得都很有想象,我不想把*固定下来,其实在音乐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音乐本来就具有模糊的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一定要把音乐用某个词语固定下来呢??我们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一个引导工作,其余的聆听、感受和体验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吧!
欣赏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教师上欣赏课时如何把握语言的分寸,讲多了怕喧宾夺主,影响了音乐欣赏,还怕自己的言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可是要是讲少了又怕学生理解不了,光傻乎乎地坐在位子上发愣。我考虑了很久,回忆起了以前听过的专家老师的课,他们的话不多,但总是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思考了以后觉得还是根据班级情况来量身做衣,不同班级不同教学方法,尽量以引导为主,在欣赏前所提问题也应基本围绕音乐的本身去谈,尽可能让孩子们自主参与音乐听赏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关注音乐。
天净沙秋课堂反思7
这个星期上了一节古诗课——《天净沙秋》,更准确地说是一首元曲。对于元曲,小学生应该是靠前次接触,在这之前他们接触的更多的是唐诗和宋词,对于元曲他们应该是比较少耳闻,实际上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进行询问,得到的回答也和我的预想一样。之前我也翻过他们以前的教材,没有关于元曲的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天有不测风云,那天上课的前一天我得知学校周边村落要停电,也就是说那天课室里面不能够适用各种电子设备,包括电脑和投影仪,我之前做的课件都不能够使用了,非常遗憾。我为课堂准备的许多材料都派不上用场。但课总是要去上的,所以就用课本上吧。之前也有过不用ppt上课的经历,问题应该不大。
这节课的流程,我首先跟他们介绍元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加深他们对于“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一朝有一朝之文学”概念的记忆,在他们心中构建最简单的文学常识。然后再介绍作者白朴,与此同时跟他们介绍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且用“关郑白马”的口号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在他们的记忆力构建了第二个文学常识。实际上事后我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关于文学常识的普及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用太过深入,直接点到即止就可以了,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算可以,没有做过多的深入,不然讲太多学生也听不懂。
这首元曲的摘录如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由于没有电子设备,所以我将这首元曲抄在了黑板上,在抄写的时候注意了字和字、行和行之间的间距,方便我在讲解的时候插上注释和文字说明。首先我让全班同学对这首元曲进行齐读,让他们总体感知这首元曲,产生初步的印象,并且做到读流畅。然后我找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让他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之中,产生初步的感觉。然后我带领学生们对这首元曲的意象进行分析。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看到有部分的课件对“裂锦”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是我在课堂上没有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因为这个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说理解这个修辞手法的意思,让他们读准这个读音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并没有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讲解。这节课也*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从课后回顾这节课来看,我发现即使是将这几行诗,也用了我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更不用说讲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的知识点了。在我的印象中,我也是高中才接触到这个名词的。
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要讲授的知识点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地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点,不然只能做到没有重点,学生上完之后只能徒留一种感觉,没有在心中留下一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和收获。
《爬天都峰》课堂反思8
《爬天都峰》一课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我们新课程中的一篇课文,其的教学教育意义可见一斑。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
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话中体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特别是那个“也”字的体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知道我和老爷爷是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到这里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人与人相处也应该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增提一个问题:作者与老爷爷是素不相识的,但他们能相互鼓励,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人与人的相处,而不会停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俩人身上吧!唉,新课程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梦圆飞天》课堂教案反思9
之一:
靠前课时的“清障”指导放在哪个环节合适?预设多长时间合适?呈现的方式与生字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我今天上了这一课靠前课时的公开课。教学预设中我将生字的读写安排在初读课文之后。反馈信息时又找了一位识字有些障碍的同学。结果,为了正音、识记字形、描红等足足用了10多分钟。这种生成是我始料未及的。备课老说要备学生,备什么样的学生,如何面对全体学生?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问题是不是就不需要多花时间了,还将功夫用在课后?
之二:
学生的自读练习*高涨时有一位同学举手了(小手举得高高,让人不忍心不叫他)。我的意识中他是想读课文精彩的片段。可是他起立后向我和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老师,同学们,捆绑式火箭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问题的出现在课堂的后10分钟。此时的我心里一格登:这个问题可不好解决: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的。但我的心底里也为学生的探究热情所感动。我习惯地向同学征集*:这么高深的问题谁回答呢?答上的同学有机会老师要向学校推荐,参加今年下半年的嫦娥1号发射现场观看,参加神舟7号的现场观看。几位平时不服输的同学举手了。他们用手势助说话,边说边比划。施宇同学还用钢笔做模型结结巴巴地讲解,让全体听课的老师都都会心地笑了。此时我边听边思考预设的调整:临时播放了神五升空的视频。
事后的调查让我沉思良久:提出捆绑式火箭问题的同学其实是早就准备好*,考考我和同学们的。他说,其实没人回答,我就会自问自答的。
这节课是我有极大收获的失败课——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