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什么是面积》说课稿北师大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什么是面积》。下面我将对《什么是面积》这一课进行细致深入的说明,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一 熟知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2、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靠前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这一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三个方面:(课件)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培养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那么我们将(课件)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课件)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将本节课的教具、学具安排如下:(课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件)五角硬币、***币各一枚、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彩笔、剪*。
基于以上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课件)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就让我们走进本节课的靠前环节:情境引入
开课伊始,我会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比赛。学生开始比赛,师生讨论比赛的公平*。引出课题:什么才是面积呢?(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一)物体的面积
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中(课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我主要利用举出身边实例的方法,如让孩子们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1元或5角硬币的表面,通过观察与*作孩子们会自然地总结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基于这一点,在涂一涂中,首先我会出示三个平面图形(课件),并让孩子们将这些图形涂上颜*:孩子们会很轻松的涂出前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课件)
对于孩子们涂第三个图形的情况,我有这样的预设:
1、涂不出角的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2、在开口处假想有一条边,错误的涂出角的面积。
此时,我会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将角与三角形对比,你觉得他们一样吗?利用对比的方法,孩子们可以明确角不是封闭图形,涂不出面积。通过实践*作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课件)(本节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也不能靠幻想。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或”),从而将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课件)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刚才孩子们已经对图形面积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件)接下来,我会出示三组图形,同时我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第3组图形不像前两组那么容易比较出大小。此时学生会再次质疑:利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呢?
我会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出示活动要求:(课件)
1、*思考,想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动手实践,看看自己的办法能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小组交流,听听同伴还有哪些方法?
那么孩子们进行比较活动,通过比较他们会判断出长方形比正方形面积大。
对于孩子们的逐一汇报,演示,我有如下预设:(课件)
在孩子们汇报其使用方法时我采用了追问引导、演示、比较的方法突出难点所在。
①在剪拼法中(课件演示),我会适时引导孩子们每次剪拼时都要注意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两条边对齐,然后再剪去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
②在摆实物中:(教具演示)学生会出现用大小不同的图形或物体去比较的情况,那么我会引导孩子们摆的图形或物体要大小一致。
③明确画格子法的画法,引导孩子们画出的格子要大小统一。
(课件)(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比较策略的多样*,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提升能力
(课件)在拓展延伸中我主要采取阶梯式练习。
(课件)首先:基础练习,加深理解。
我会出示两张图片:
这一部分是数整格图形的面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使用格子纸的练习使孩子们掌握其方法。
第二:(课件)深化练习,灵活方法
在掌握了基本数格子的方法后,我精心设计了第二个习题
这一部分是数半格图形的面积,学生利用格子纸比较上面两个图形的面积?我会追问:这一组图形和上一组有什么不同?出现半个格子的时候该怎样数?
第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课件)
淘气也用一堆小正方形摆出了两个图形。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道习题主要是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利用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引导说出:(课件)在面积相等,形状不同时,周长也不同。
((课件)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分层,有明显的梯度,在质和量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
整体设计意图(课件)
这节课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
北师大版小学说课稿2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认识方程》靠前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简单数量关系,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律,本课也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计算公式;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书写规定。
2、能力目标: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和优越*,培养符号感,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理解其意义。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说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分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提供平台,引导探究;学以致用,拓展深化;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靠前个环节——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让学生感知字母可以简洁方便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再课件出示扑克牌a,问字母a表示什么呀?(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除了表示特定的数还能表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本环节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数,从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新知油然而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第二个环节——提供平台,引导探究
具体分两个层次:
靠前个层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任意一个数
首先,让学生说说“数青蛙”儿歌后半句: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3只青蛙12条腿……教师提出疑问:“这样继续说下去,说得完吗?”(生答:“因为青蛙有很多很多,永远都说不完。”)接着问:“怎么用一个式子表示任意只青蛙有条腿?”(学生答有:“?×4、a×4、x×4、a×b、”等等。)
最后转入小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生1:“n可以表示1、2、3、4、5……”生2:“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
这一层次,旨在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数青蛙”儿歌,从“永远都读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生感觉比较亲切,也降低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与知识间的衔接。
第二个层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
其中包含两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是计算年龄——列出含有字母的加、减法式子
首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自主发现妈妈的年龄比笑笑大26岁,如果用字母a表示笑笑的年龄,写出妈妈相应的年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一个人的年龄是有限的,n不能无限大,从而明确:用字母表示数,有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而有时所表示的数却有一定的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着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如果用n表示妈妈的年龄,怎样表示笑笑的年龄,同时引导观察发现:笑笑年龄在变,妈妈年龄也在变,但年龄关系始终不变。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
本知识点教学,以熟悉的年龄问题切入,贴近生活实际,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渗透函数思想;同时,懂得用字母表示数时取值要符合生活实际。
另一个知识点是引导学生自学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先让学生说说如果青蛙的只数用a表示,青蛙的眼睛怎么表示?嘴呢?,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最后全班交流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拓展深化
1、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首先,师问:“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生回答后,接着课件出示有关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分别用字母表示出这两个公式。通过合作、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些公式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2、再续游戏:你能用一句话结束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____只青蛙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_条腿。继续从儿歌入手,加深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再次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首先学生谈本课学习收获。然后,教师进行恰当评价。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小兔安家》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
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兔安家》。首先我对为什么选择本课题进行分析。
我们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是《通过算理分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前期,我们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每位教师都立足本课题,以计算课为切入点,进行对此课题的研究。通过组内研讨,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算理分析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如果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那么学生就只会机械的模仿计算。如果加强算理分析,那么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是知道怎么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算,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何加强学生对算理的分析呢?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并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采用让学生动手*作并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理解算理是很有帮助的,在课题的引领下我选择的课题是《小兔安家》。
由于二年级对算理方面的要求不是太严格,但是二年级学习的乘法口诀和除法却是算理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小兔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部分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之前学生对除法已经有了两次接触,靠前次是在分一分,初步的体会除法的意义,第二次接触是在《小熊开店》能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除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出发的意义熟练解决问题。
这节课中我将重点关注学生求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乘除法的综合运算以及学习分数做准备,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在教学时我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赛激趣”等几个活动。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说课,谢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数学新世纪多媒体课件一套,寓言故事光盘一盒,数码相片几张,一辆玩具小汽车,几个布娃娃,四把茶壶.
学具有:每个小组一辆玩具小汽车,布娃娃,一个有柄茶杯。可选带不易摔坏的茶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靠前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5分钟)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15分钟)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10分钟)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1)情境一:猜猜她是谁?(图片导入:背面-侧面-正面)
①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她是谁?
②师:“小朋友,我们刚才从那几个方向来观察的?
(设想: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就从“猜”字入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的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二是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作了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2)情境二: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活动结束后,我又从“趣”字入手,用光盘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很爱听故事。下面,老师就为你们讲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盲人摸象’,也叫‘瞎子摸象’,请看大屏幕”。(光盘演示)。
学生看完故事后,在欢乐中,我提出问题:
“他们都说对了吗?”
“他们都摸了摸,为什么还说不对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小结:“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入新课“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想: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物体要全面,为学习新知引路。)
2、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准备让学生6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先让学生坐在自己座位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各自说说看到的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推磨式的交换座位观察,再说说和靠前次看到的是否一样。每次观察的结果都要在小组里交流,可以边指边说。这样,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深入。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一个情境:
淘气和笑笑周末准备去动物园参观,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小汽车,让学生说出淘气和笑笑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
接着,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刚才从前、后、左右两边观察小汽车,淘气现在还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请同学们也站起来看一看你桌面上的小汽车,说说你看到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诱导学生:“那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呢?”
因为学生已具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的知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还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然后我让学生依次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看到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到此,我会适时提出以下问题:⑴你每次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汽车形状一样吗?为什么?⑵你现在知道小汽车是什么样子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估计学生都能说出观察的感受)。接着,我会提出:“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有了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学生一定会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到此,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地诱导下,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探索出观察物体的方法,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3、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我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能力,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
靠前层的教学活动:我出示布娃娃等物体,并不停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变,所观察的物体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第二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靠前题我创设情境:淘气和笑笑一起来到动物园的熊猫馆,他们看到熊猫可爱极了,于是他们就给熊猫拍照,大家来看看哪一张相片是淘气拍的,哪一张相片是笑笑拍的?
第三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辨认物体。
⑴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参观完熊猫馆,接着又来到新地方,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一头大象的尾巴)你们猜猜看。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面与具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为这究竟是一头大象、一匹河马、还是一头犀牛而争论不休。在他们热烈的争论声中,我提出问题: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吗?”
学生沉默一会儿之后,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再看看这只动物其他的特征”“那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然后我就逐次出现鼻子、象腿、象牙、耳朵,让学生观察。
学生最后一致认为是大象。
⑵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在大象馆看见了小猫和猴子也在观察大象,你们来看看小猫和猴子各看到什么。
最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部分”。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点”。或者说:“要从不同的位置看。”
此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教学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设想: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欲望最能得到满足。基于这一点,我准备进行两个层次的游戏。
⑴靠前层次:根据13页的第三题“看一看、说一说”。我创设以下情境:淘气和笑笑从动物园回来,淘气邀请笑笑到他家做客,茶几上摆着一把茶壶,(电脑演示主题图)
我先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并把自己看到的形状说出来。再让学生边判断边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杯子变换位置来观察,简单地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画不完可回家继续完成)
(设想: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又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到此,整个活动过程基本结束,为了使每位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通过本节的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做如下延伸:让学生回家与家长自选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新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又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满含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接着,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在丰富的感*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桌子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街心广场》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街心广场”教材创设了计算街心广场面积,花坛面积和每块地砖的面积等情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教材还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索地板砖面积,女少可以从前两个整数乘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小数乘法得数;可以通过单位名称的转换推出得数。
3、教材通过尝试练习:试一试和填一填的活动,使学生归纳出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规律,这些都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三个长方形面积关系,促能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通过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培养观察、收集信息的习惯。
3、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4、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引导搭桥在设计这一课时,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街心广场的放大平面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三个长方形的长与长、宽与宽有什么关系。
活动2:在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特征和小数点的位置,教师板书配合说明。
活动3:根据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举出实例让学生探索、解答。
活动4:在尝试练习中,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总之,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过渡新知识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长方形的定义,面积计算公式。
3、接着教师发给每生一张街心广场放大平面图提出问题。
a、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b、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宽之间有什么关系,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街心广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想法。
观察情境图,得知街心广场、花坛和每块地砖的长分别为30米、3米和0.3米,宽分别为20米、2米和0.2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长方形长是依次缩小到原来的,宽之间也是如此。那么,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x宽,我们先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
(1)街心广场面积为30×20=600(平方米)
(2)花坛的面积为3x2=6(平方米)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为0.3x0.2二0.06(平方米)
学生可能对0.3×0.2=0.06不大理解,教师引导可以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来求。0.3米=3分米0.2米=2分米3x2=6(平方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故0.3×0.2=0.06
2、引导探索发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则缩小到原来的。(反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则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举例:根据57x24=1368,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0.57x2.4
(2)570x0.24
(3)0.57x24让学生分析解答
通过例中第(3)小问,提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倍数,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相同的倍数。
3、尝试练习,引导提问,归纳。
课本第43页“试一试,填一填”,可以发现,在4×0.3=1.2中,两个乘数共有0+1=1位小数,积1.2里也有1位小数:在0.4×0.3=0.12中,两个乘数共有1+1=2位小数,积0.12也有2位小数。在0.13x2=26中,两个乘数共有2+0=2位小数,积0.26是也有2位小数;在0.13x0.2=0.026中,两个乘数共有2十1=3位小数,积0.026里也有3位小数。
归纳: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43页的“练一练”第1一2题。
2、基础训练上的相关作业。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7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靠前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与活动*。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大正方体
【教法】
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动手*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100个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比大小》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靠前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难点: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习。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开展探究*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猜数游戏》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和7的加减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安排了猜数游戏的活动,在猜数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因而本课设计时我沿用教材猜数游戏这一活动方式,将活动内容注入自己的理解,由单手猜数双手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改为6个圆画在两张纸的反面,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整个猜数游戏活动分成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猜数游戏,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二是引出相应的减法;三是引出得数是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整节课用活动和评价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地投入活动中。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技能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时虽然是猜数的游戏,但其目的是计算6和7的加减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6和7的加减法所有的算式,学会6和7的加减法;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懂得数学的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活动的过程,并有序整理出6和7加减法算式。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10以内的口算能脱口而出,有少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每道题都要掰着手指才能算出来;但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等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猜数游戏这一活动,使数学游戏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猜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通过小老鼠背土豆、猜数等多种游戏的练习,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并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图文故事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用多元化评价辅助,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和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巩固深化还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就来做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游戏规则:
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
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
评价标准: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凑数的游戏,要求:老师与学生伸手指凑5。
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进行评奖:奖励笑脸,并由奖励笑脸引出看图列式学习6的加法,进行加法意义的巩固和一图两式方法的引导。
【设计意图:由游戏引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巧用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求新知
1、活动一:通过猜数游戏,学习6的加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猜数游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猜数游戏》说课稿下面让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好吗?(师出示两张反面画有圆圈的纸)
师:在这两张纸的反面,老师各画了几个圆,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分别画了几个圆?
(学生猜测)
师:你们能确定吗?你们想知道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吗?
师:现在给你们一个信息:共有6个圆。再请你们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
师:猜一猜,可能是几和几?小声告诉同座同学。
师:可能是几和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是1和5;可能是2和4;可能是3和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圆片,写算式,进行6的加法一图二式的教学。
1+5=65+1=6
2+4=64+2=6
3+3=6
6+0=60+6=6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猜数游戏()+()=6,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6的加法。】
2、活动二:通过猜数游戏,学习6的减法
师:到底是哪一种呢?能确定吗?你们想知道吗?(翻开其中一张纸)
师:现在,你们能确定另一张纸上画了几个圆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6-2=4
师:现在咱们还拿这6个圆片接着玩游戏。
6颗圆片(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猜呢?
可以用个什么算式求出捂住的颗数呢?6-3=3。
师:你们想玩吗?同桌互相玩,拿出6个圆片,左边的小朋友捂,右边的小朋友猜,记录算式。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的减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6=0,6-0=6,6-1=5。)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吗?学生自主排列
小结:我们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排列整齐了。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规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进一步引导孩子将减法算式移到加法算式下面,排列成一图四式。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以同桌互玩游戏方式将*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完成对6的减法算式的理解,通过分析整理出来的算式,让学生发现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规律*,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猜数游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猜数游戏》说课稿3.活动三:玩猜数游戏,学习7的加减法。
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圆片,看谁数得快!
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说。两个同学换着来做。
要求:将7个圆片分成两堆,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同桌两人猜数活动后,全班交流: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设计意图:组织同桌合作学习7的加减法,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作,主动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应用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真高兴,同时又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算式;下面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听一个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1、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2、教师编故事:有一天,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地里挖了一袋土豆,然后他急急忙忙往家跑,边跑边说:我背回来7个土豆。心里好高兴,但是它不知道袋子破了一个洞,土豆会从袋子里掉出来,你猜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3、学生解决问题并续编故事。
学生会说小老鼠边走土豆边往外掉:
(1)掉出来4个,袋子里还剩3个,7-4=3
(2)再往前走可能会掉出来5个,袋子里还剩2个,7-5=2
(3)掉出来6个,袋子里剩1个,7-6=1
(4)再走袋子里的土豆都掉出来了,一个都没有了,7-7=0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即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新知,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四、课堂作业:完成书33页练一练。
【设计意图:最后进行课堂作业,提高学生计算加减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五、预期效果
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