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与学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与学(浙江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靠前章的 填空题*
1。1 cbbcaab
1。2,1 acbbba
1。2。2 bacdbbdb
1。3。1 dcbdaabca
1。3。2 cbbdcbbdcb
1。3。3 dcdbab
1。4 daccbca 题9(bc) a d (ad) d
1。5。1 bbccccc
1。5。2 dba
1。6。1 cabcbd
1。6。2 (4)c d a 5 d 6 c 8 b
1。6。3 dababbdbdd
分组 bacccd
1。7。1 dadbaba
1。7。2 dcbcccd
分组 bddb
单元 cbbbaadbbdbbdadbdddd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学科下册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密切关注中考题型的变化,注重八年级分化年级的教学实际,把培养优生与强力治跛作为重点工作,通过主题阅读、作文定格训练、小综合巩固、诗歌写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扩大优生面为总目标,参加全区统考a+1人数达到132人(每班11人),a+2人数达到216人(每班18人),a+3人数达到300人(每班25人)。以精细处理教学内容,结合各教师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特*为具体目标。(年级组下达的指标)
三、基本情况:
1、学生分析:
八(12)班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较差,部分学生的学习品质还没有形成。但是
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具体而言,学生的积累极少,精准度不高,文言文词汇量较小,现代文对文本的把握不准,作文缺乏写作素材,语言表达过于贫乏。
2、周课节次:6节学科代表:汪良峰、陈宇坤
四、主要措施与要求
1、立足课本,以阅读、作文教学为中心,穿插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注重朗读、写作、活动与积累,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充分激活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上严格按备课上课,严禁以个人创意为由,抛开集体备课,另起炉灶,搞自由散漫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信息应做到资源共享。
3、强化字词教学与训练,以应对新的中考题型。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5、继续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以作业书写评分、试卷书写加分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练字热情。
6、着力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批注赏析阅读的习惯,将“双休阅读”(“和父母一起阅读,构建书香家庭”)打造成语文学科的品牌。
7、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通过作文定格训练,让绝大多数学生享受作文成功的快乐。
8、落实“培优治跛”工作,关注男女生差异,扩大优生面。
五、分工安排
姓名内容(课文标序号)备注
杨志新3、6、13、20、21《综4》《写3》《双休阅读1、9》
1、完整地体现环节,每个环节能预设时间;
2、可*作*强,各块间衔接应自然、师生活动尽量具体;
3、个人执笔教案,尽量自己主动印好并发放;
4、每课设计适当的作业;
5、课时不够的,利用早、晚自习落实。
夏宜芳14、16、21、《诗2》《口1》《写7》《双休阅读2、10》
王晶晶4、8、21、《综3》《写4》
《双休阅读3、11》
李建华11、18、21、《诗4》《综1》《写1》
《双休阅读4、12》
胡智5、7、21、《诗4》《写8》
《双休阅读5、13》
黄凤琼10、12、17、21、《诗1》《写6》《口5》《双休阅读6、14》
胡顺梅2、19、21、《诗3》、《口2》、《诗5》《写2》《双休阅读7、15》
胡丽萍1、9、15、21、《写5》《诗6》《口6》《双休阅读8、16》
六、单元或章节分析:
单元新授知识重难点课时
靠前单元《寻找理想》、《背影》、《我们和青春对话》、《寄语十五岁》、《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抓住重要的语句理解作品的主旨,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看法。15
第二单元《诗两首》、《太空***不是梦》、《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迹》、《云赋》在探索星空的秘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还要学习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14
第三单元《故乡》、《济南的冬天》、《土地情诗》、《河与沙》、《最后一课》体会对家园对祖国的深深爱恋之情。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热爱家园、保卫家园的情感。学习阅读欣赏诗歌。15
第四单元《舌战群儒》、《汉字的魅力》、《方块字》、《谈笑》、《读联之悟》细心品味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魅力。学习写阅读题要。15
第五单元《扑朔迷离的麦田怪圈》善于从众多的材料中迅速提取重要信息,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李磊资料和运用资料。9
第六单元《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短文两篇》、《满井游记》、《湖心亭看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一部丰富学生的文言语汇和文言知识,加强朗读与背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体会作者的感情,品位作品的韵味。20
七、教学进度:
周次时间内容课时备注
13.1-3.5《起始课》、1、26穿插上册学过的文言文复习检测
23.8-3.123、4、5、《诗1》6
33.15-3.19《口1》《写1》《综1》6
43.22-3.2623、6、7、6
53.29-4.28、9、10、《写2》5诗歌写作培训1
64.5-4.9《诗2》《口2》、11、12、6
74.12-4.1613、14、《写3》6
84.19-4.2315《诗3》《口3》《综3》6
94.26-4.30期中复习、考试及质量分析6期中前的进度紧,要高质量备课,节节落实。
105.3-5.716、17、《写4》6穿插有价值的课外文章学生阅读;
诗歌写作培训2及创作大赛
115.10-5.1418、19、20、《诗4》6
125.17-5.21《综4》《写5》6
135.24-5.2827、286
145.31-6.421《写6》6
156.7-6.11《诗5》《口5》6
166.14-6.1827、28、《诗6》、《写7》6
176.21-6.25期末复习6
186.28-7.2期末考试6
附:本学期“双休阅读”主题
三月份:榜样,校园;
四月份:缅怀、春天;
五月份:青春、母亲;
六月份:智慧、考试。
注:今年的“双休阅读”在继续保持原来基本样式的基础上增加“时事焦点”一栏,便于学生了解时事,关注生活,拓宽视野。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雪》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1、朗诵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难点:
领会作者在南北不同的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靠前课时
一、导入:
雪在北方是一种常见的景物,我国历来就有很多描绘雪景的诗歌。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描写雪的诗句吗?(<<沁园春.雪>><<江雪>>)。雪在古人的眼中总是那么的美丽。鲁迅先生也写过不少有关雪的片断,我们同学能记起来吗?
二、走近作者:
你了解鲁迅吗?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本文选自<<野草>>共23篇,记录鲁迅在苦闷中不失斗争热情的思想轨迹。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整体感知全文)
1、本文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
博识美艳消释褪尽凛冽升腾脂粉奁
2、听完录音之后,评论磁带朗读。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朗读,你会怎样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a、男、女代表朗读。男同学朗读北国的雪;女同学朗读河南的雪。
b、全班齐读。
四、自主探究。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说出你的见解。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并仿照文章写一段描写春雨的句子。
如: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春天的雨编织在天空中,如丝、如雾。
2、概括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江南的雪: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滋润美艳(*彩斑斓)
塑雪罗汉美丽但是不长久
北方的雪:如粉如丝不粘连
屋上地上枯草上
旋风里蓬勃奋飞
日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作者的感情倾向:北方的雪(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师评:
文章描写了江南的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作者更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同时众鲁迅的语言,风格我们也能看出,当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急转的词,“但是”进入对北方的雪的描述,情感的倾向*也就更明显了。
3、找出体现作者倾向的词语。
但是、奋飞、升腾等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
1、上交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字数在250字左右。
2、课外作业:思考本文的写法。
用心?爱心?专心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21、与朱元思书(1)
吴均
风烟俱(2)净(3),天山共*(4)。从流飘荡(5),任意东西(6)。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水皆(9)缥碧(10),千丈见底。游鱼细石(11),直视无碍(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7),负势竞上(18),互相轩邈(19),争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响(23);好鸟相鸣(24),嘤嘤成韵(25)。蝉则千转不穷(26),猿则百叫无绝(27)。鸢飞唳天(28)者,望峰息心(29);经纶世务者(30),窥谷忘反(31)。横柯上蔽(32),在昼犹昏(33);疏条交映(34),有时见日(35)。
(1)<与朱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
(2)俱:全,都。
(3)净:消散。
(4)共*:一样的颜*。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从,顺,沿。
(6) 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作动词,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具特色的。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17)寒树:耐寒而常绿的树
(18)负势竞上: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动听。嘤嘤,鸟鸣声。韵,*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唳(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在*上追求高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戾,到达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 见:看见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具特色的。
江水都呈青绿*,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全文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元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
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的特点来写。
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靠前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板书设计: 先总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 水 水皆缥碧--直视无碍 清澈 (夸张) (清、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 (对偶、比喻) 后分 夹岸高山--千百成峰(视觉) (拟人) 奇 山 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听觉) (对偶)
(高、寒) 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视觉) (对偶)
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感觉)(比喻、对偶)
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靠前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抓住山的高 、险或(峻;峭;陡)的特点描写。
拓展:1、说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的理解: 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22、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e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ú)?
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嗜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去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字词解释
(1)选自<陶渊明集>
[2]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3]不详:不知道。详:清楚的知道。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所以,就。以,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唉"。号,别号)
[5)不慕荣利:不爱慕功名利禄(慕,爱慕;荣利,功名利禄)
[6]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7]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
(8)*:生*,生来就。
(9)嗜:特别喜欢,酷爱。
(10)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1)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2)或:有时
(13)置酒:摆酒。
(14)招之:邀请他。
(15)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6]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7)既:„„之后
[18]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9]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四周墙壁,指房屋。萧然:凄凉、破败的样子。
[20]短褐(hâ)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
(21)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
(22)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3]自娱:自娱自乐
(24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5) 以:凭借。
(26)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7)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8]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9]戚戚:忧虑的样子。
[30]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1) 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32)兹:[代]这。
(33)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34)俦:辈,同类。
(35)酣觞:喝酒喝得很愉快,陶醉其中。酣,指饮酒而乐,觞,酒杯。一说作[衔觞",一说作[酣觞自得,赋诗乐志"。
(36)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37) 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生活*,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38)颇:充分。
赏析: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五柳先生不慕荣利,追求恬淡安逸的生活,向往朴实淳厚的民风,作者透过本文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这与他在<桃花源记>的追求和理想是一致的。在文中: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格中最突出的地方。接着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
[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总表现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拓展
一、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迹、不慕荣利的特征,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
二、五柳先生的*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概括出来。少言,好读书,嗜酒,脱略形迹,安于贫贱,以文自娱。
三、[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四、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格的反映。
五、全文写了五柳先生的*格特点、志趣爱好、生活境况三个方面。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格特征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好读书、*嗜酒、常著文章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好读书----读书自娱
*嗜酒----陶情醉酒 安志守节
环堵萧然---安贫乐道 不随流俗
常著文----著书娱志
23、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中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层次:
靠前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通假字: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分三段
靠前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ì)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
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拓展: 一、理解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二、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三、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五、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六、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九、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一、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十二、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三、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四、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十五、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十六、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十七、启示:一叹无人识才; 二悲无力使才;三愤庸人误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已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鲁,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象即可。如:
你不要为我伤心,虽然,尽管我遇上的是庸俗浅陋的人,我受尽苦难,受着折磨,但是,我一直充实地生活着,努力地工作着,我也感到不虚度光*了。
我虽为千里马,但一生碌碌无为。在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最终能遇上你这位伯乐,真是死而无憾。
十九、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二十、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十一、 [也",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用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在句中表暂时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1、不以千里称也:说明千里马埋没的原因及情形,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其无限痛惜的感情
2、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揭示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了愤怒谴责的感情,步步紧逼用反诘句[其真无马也?"将其愤怒谴责感情发展到高潮。
3、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方式,将真无马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用邪轻轻带过,而不知马用也收住,綦江润由作者的痛切之感,表达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展示了解不说下去之意,作者故作顿笔,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对千里马的带来的难堪后果
二十二、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4、送东阳马生序
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â)曳(yâ)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â),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â)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右备容臭(xiù),煜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āo)之供(gîng),父母岁有裘葛(gã)之遗(wâ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 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â)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ã)而*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年轻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脸*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解释;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的帽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而且艰苦就像这样。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
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要是)他们学业有不精通,德行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就是用心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论辩,语言委婉、神*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知识点:
1、<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3、古今词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î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赏析: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文章分三段,
靠前段简述了自己年轻时期艰苦的学习条件和坎坷的求学经历。
第二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优厚,却怠于学习,不思上进。
第三段明确自己撰写此文的目的,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靠前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
靠前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前一层说幼年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成年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靠前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作者*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旅途之艰; 叩问之难;生活之苦。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
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求学艰难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学习方面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优厚,却怠于学习,不思上进。
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道理。
第三段明确自己撰写此文的目的,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拓展
1、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2、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困难1:无书。克服: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困难2:无师。克服: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困难3:无食。克服: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
困难4:无衣。克服:穿的是破衣袍。
困难5:无钱。克服: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
3、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4、 [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此你有何评价?
因为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同时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专心向学,难能可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5、启示: 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方面说。
6、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板书设计
勤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且 若此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艰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诗词曲五首>课文评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巴山楚水②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⑥,暂凭杯酒长精神。
[首联承白居易赠诗[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意思是说,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 23年。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
[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经过23年的贬谪,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回到故乡,只觉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的陌生人一样。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
[颈联推开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象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刘禹锡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处境困难,但相信未来,积极争取,诗人这一深沉、丰富的感情,都蕴含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里,任读者去理解,去想象,去回味。 ][[沉舟",[病树"是自比,意思是自己屡遭贬谪,不中用了,但新人物大批出现,令人高兴。]
[尾联顺势而下,点明酬赠的题意。意思是说,令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很感动,让我们暂借这一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
译文: 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 23年。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回到故乡,只觉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的陌生人一样。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令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很感动,让我们暂借这一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
[赤壁]
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④认前朝⑤。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⑥。
[句解: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句解: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还没有烂掉,拿来磨洗当然能认出它属于前朝。倘若东风不给与周郎火攻的方便,铜雀台上就会困居着美女大小二乔。 ]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风飘絮③,身世浮沉雨打萍④
惶恐滩⑤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⑦。
[句解: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在21岁,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上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句解:第二联写国家山河*,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句解: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的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句解:最后一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译文: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入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国家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 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抽打的浮萍。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国运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赤诚之心青史彪炳。]
[水调歌头]
*辰①中秋,欢饮达旦②,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句解:词前小序变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④。[句解:持酒赏月,忽发奇想而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⑤,今夕是何年。[句解:继续问天。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
我欲乘风归去⑥,又恐琼楼玉宇⑦,高处不胜寒。[句解:表面是说[我本来是***境界的来,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去,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起舞弄清影⑧,何似⑨在人间![句解: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段解:词的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⑩[句解:赏月思弟,静观月移眼前景,久不能寐。]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⑾?[句解:因思亲而问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解: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⑿。[句解:别易会难,自古皆然,承认现实,永保平安。转为安慰语气。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
[段解:下片因赏月而生思不寐,并由怀念弟弟转而感悟到人生的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 [*辰年中秋节,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篇<水调歌头>,兼以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月下跳舞,(我)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
(月光)转过红*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不能入眠的人(自己)(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有*有晴有缺有圆,这种事情自古就难以求全。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若聚,波涛若怒,①山河表里潼关路。②
望西都,③意踌蹰。④伤心秦汉经行处,⑤宫阙⑥万间都做了土。
兴⑦,百姓苦,亡,百姓苦。
[段解:一层。[如聚",华山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黄河奔涌之状。潼关外临黄河。潼关外临黄河,内有华山,故云[山河表里";又为东西交通之枢纽,故云[潼关路"。此层极言潼关形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为下文张本。 ]
[段解:二层。[西都",包括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由此引出下句[伤心秦汉"一语。[意踌蹰",思绪万千之意。[宫阙万间"是昔日景象;[做了土"是今日所见,其间有多少威武悲壮史实。此层写作者感慨,[做了土"意承上文,言战争灾难。 ]
[段解:三层。归结全篇主旨。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仍,百姓遭殃。[兴,百姓苦"一句尤其深刻,发人之所未发。 ]
[以上三层,层层相连,由潼关险要说到历代战祸,最后以警句形式道出封建统治者剥削*、**的本质。 ]
[译文: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会合,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都,(我)思潮起伏,心情不快。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做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
1、中心意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2、写作特*
此首小令最大的特点是吊古伤今,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在写景上,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借用自然界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深刻哲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史倾吐胸中的郁抑之气。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人生自古谁无死,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计划范文5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来看,跟其它平行班级相比较,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率不高,差生较多,及格率70%左右,平均分90多分。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一般,处于朦胧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差,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125、126各班,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大半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学习自觉*和稳定*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靠前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靠前个散文诗单元。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我会尽力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学期教学的设计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6、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背诵文章,曾经有一位云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老师讲过:“语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死背’,只有‘死去’,才能‘活来’。”经过上学期与125、126两个班学生的接触,我自己认为,背诵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督促,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文言文背诵三遍以上。我力争以此方式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6
学习目标
1、知道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辨别实际事例属于哪方面的应用。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重点: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学习难点: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一、自主学习
1、听到雷声就知道马上要下雨利用了声音传递,铁路工人敲击铁轨可知道是否有松动的螺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
2、蝙蝠飞行时发出,这些碰到墙壁或昆虫时回,根据回声到来的和,蝙蝠靠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
3、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超声探伤对人体伤害。
4、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时,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波更加;外科医生利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二、合作交流
提问:深海底的深度怎样测出?
测量方法:
1、通过这说明声音是可以传递的
如:(1)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利用了声音;
(2)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则小明距离高山m远?(当时气温是15℃)
2、演示课本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验,学生自主学习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际应用。
三、达标检测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做法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A.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
D.瓦匠用瓦*敲打红砖;
2、海豚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它们能在黑暗的海水中准确而快速的捕捉食物,避开敌害,远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系统。
(1)它利用了自身发出的()
A.冲击波B.水波C.次声波D.超声波
(2)海豚的声纳系统远远优于无线电定位系统,你认为这在于海豚发出的波比无线电波()
A.速度快
B.抗干扰能力强
C.发出的能量大,传播的远
D.在水中传播的能量损失小,传播的远
3、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倒塌的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产生声音而及时获救。
4、超声波清洗及超声啐石是利用声能的*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是利用了声能的*质。
5、下列哪些信息不是通过声音获得的()
A.古代战争中的侦查员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可以判断是否有敌人的骑兵来偷袭;
B.救护车急促的鸣笛声,是行人让出一条通道
C.蝙蝠的回声定位
D.看见闪电,就知道有可能有一场大雨
6、某人对高山喊话,0.2秒后听到回声,问该人据山有多远?
四、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7
导语:《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都为古诗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靠前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同样的颜*。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具特色的;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靠前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靠前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靠前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优秀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书8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全部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通过学习这些,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思考由于人类的盲目*导致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会阅读科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作品。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在综合*活动中培养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倡导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采用默读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科学文艺作作品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教学措施)
1、本单元内容都是围绕着环境、自然、人类这类热门话题展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生活、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舆论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的理解,增强自身体验。
2、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总的来讲,可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造*。
3、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4、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五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领略科学文艺作品体裁的多样*。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5、教师要充分做好综合*学习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五、课时安排
《敬畏自然》2课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课时
《旅鼠之谜》1课时《大雁归来》1课时《喂——出来》2课时
《写作与口语》2课时检测2课时总计11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书】相关文章:
1.第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2.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书
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4.乐器教学计划书
5.大班教学计划书
6.社团教学计划书
7.2017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书
8.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后反思9
通过三个课时,终于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工作,计划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结果又用了三个课时,这好象是本人长期以来的习惯了,都习惯于超时,计划的落实总是有点儿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这样给予学生的信息量相对要大得多,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拓展,当然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通过三个课时,本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背诵这个方面也达到了目标,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能记下本文,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目前我校学生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现在的同学在学习方面的习惯非常差,不习惯多做、多动,为此,采取了课堂背诵的方式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好的现象表现出来,当看到大家的这些不感兴趣的表现时,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采取了引导、激发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教学,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让同学们有一点兴趣,还特别将课文的语言特点加以归纳。并将我们在晚上的教学研讨中得出的网名对联拿出来给大家欣赏,同时也在引导同学们掌握对偶的特点。
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感触是这样的不同,由于长期没有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知道同学对于文言文的不喜欢,但好象是时间长了的缘故吧,还是自我地没有给予充分的把握,造成在教学中出现一定的课堂气氛不*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的最让教师感到开心的事情是许多平时学习不积极的同学都在忙于记录自己不知道或自己掌握不好的知识,平时,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最不想做的事,大家也在做了。开心!
影响同学学习的因素不是客观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因为部分同学在识记方面不积极、所记的东西非常少,到用的时候就不能完成表现出来了,还有就是同学们在主动交流方面、主动发言方面还有待于引导,由于学生发言不主动,造成教师对于学生所理解的情况把握不好。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时,特别要考虑到大家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为此,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到如何引导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必须考虑到如何引导同学主动发言,也就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教学质量(此文来自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的提高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