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出自神秀《神秀偈》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①明镜台:比喻心之本*明净纯洁。②神秀: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六祖慧能的师兄。③偈:佛教徒的短诗警句。
这几句的意思是,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心像一块明亮的镜台,明净纯洁;要时时勤快地拂拭(注意修身的功夫),不要让明亮的镜台,沾染上污垢尘埃(摒除各种贪欲杂念,使心*永远保持洁亮光明)。以物喻理,说明佛教“空无”的观点。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字面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字面意思是: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从这个意义上说,慧能的参悟自然高出神秀许多。神秀仍然停留在内,而慧能却早已走出了自我,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2篇: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的作文550字
《佛经》中有云:“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纵观天下,大到国与国的战争,小到人与人的猜忌。无非是利益之心作怪。唯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才可使身心怡然。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此言极是。斯人已去,唯?杂来妫??挥邪丫薅畈撇?舾?笕耍??歉?颂煜螺份费ё蛹扒?虬傩铡K?闶巧垡莘蛳壬?I垡莘蛳壬?母叻缌两诮?涝吨蛘罩谢?拿鞯睦?罚?奔湮扪模?松?淘荩?奥凡悦!>褪窃谡庵志辰缰校?垡莘蛳壬?蚕甑淖吖?07个春秋,留给后世的,是遍及神州大地的逸夫楼,是崇高的敬意和不尽的仰望。
有人说,高考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叫嚷着要出来,外面的人却拼命的想冲进去。处于高三阶段的我们愈发变得浮躁,一次次的挫败使我们倍感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星云大师在《修好这颗心》中似乎给出了很好的诠释。他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这一席话如同一缕清泉,涤荡我们的心灵。
《黄帝内经》认为“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是养心。年幼的兰鸽无忧无虑地打发着琐碎的时间,轻轻地哼出了一首首动人的歌曲,青春的男孩,发出动人的女声,无意间,他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华丽转型,并最终发展成为*反串天后。那时的他,凝神自娱,全然不知日后会有如此成就。纯真的如同含苞待放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徘徊在人生路口,难免失意,难免彷徨;跋涉在人生路口,充满热情,充满希冀;走在人生路上,迎难不止于浮世,保留自己的那份纯真,给人以光明和爱,你会发现,沿途一片美好,风管旖旎。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愿你我能在喧嚣的尘世坚守那颗高洁的心。
第3篇:《南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即桃花汛。指桃花开放时节,气候转暖,*消雨积,河水上涨,谓之桃花水。②云帆:挂白帆的小舟。
赏析:
杜甫诗《南征》,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作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杜甫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整首诗悲凉凄楚,令人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诗人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春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美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第4篇:《菩萨蛮·七夕》意思及全词赏析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的词意:乌鹊和燕子飞来飞去,一会往东一会向西,好不热闹。牛郎织女得以跨过清澈的银河来相会,每年一次,多么不易。这两句状乌鹊和燕纷纷前来架桥的忙碌场景。
出自北宋作家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简析
《菩萨蛮·七夕》是北宋作家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下片以“离愁千载上”换头,抒发天上“不似人间”的感喟。
以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鹊桥相会,终究被蒙上了一层悲剧的*彩。因此历代文人经常借这个神话故事来抒发离愁,陈师道的这首《菩萨蛮·七夕》也并不例外。
词的上片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起句:“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是说平日牛郎织女在天河两侧,不得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东飞乌鹊西飞燕”,状乌鹊和燕纷纷前来架桥的忙碌场景,这也是让牛郎织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会聚首的较早条件。经年不见,只能隔河对泣;此时相逢,相见自然恨晚。
“东飞乌鹊西飞燕”这句极言乌鹊和飞燕忙碌不跌、热热闹闹的殷勤之态。虽没有声音描写,却使人如闻鸟儿的叽叽喳喳声。这句渲染了二人相会时欢快的气氛。“盈盈一水经年见”这句写牛郎织女虽然有盈盈的银河相隔,每年还能相见一次,因此相会之日倍加珍贵。经年不见,此时相逢,必定喜极而泣。
“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衬托了两人盼望见面的急切心情,也隐含了历经劫难的艰苦历程。香车,泛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专车,梁孝元帝《车名诗》:“佳人坐椒屋,按膝对兰薰,绕砌萦流水,边梁图画云,锦*悬殊众,衣香遥出群。”这里指织女所乘之车。河汉,即天河,《广志》:“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天津、绛河、明河。”
下片以“离愁千载上”换头,抒发天上“不似人间”的感喟。牛郎织女的悲剧,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千载悠悠,离愁绵绵。远隔天一方,“相远长相望”,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远”犹能“长相望”,“人间”却“回头万里山”,连“长相望”亦不得,这种“终不似”就显得越加沉痛了。得到这个结论以后,“回头万里山”,对坎坷不平的人间,一种夹杂着钦羡和惆怅的复杂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据《宋史》载,陈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平时常“终日不炊”,死后由友人“买棺敛之”。这首词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悲剧来衬写人间无数悲剧的意思。
第5篇:心如明镜台作文700字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精致;小桥流水,燕过莺啼,蝉吟虫唱,应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才造就了美景奇观。
人生在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心如明镜,才会绽放生命的光彩。
一个人心如明镜,是非分明,必将成就伟业。唐太宗***心如明镜,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泛接纳有益建议,采取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得唐朝国泰民安,成就“贞观之治”。然而同为一国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沉醉于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最终只能空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终成亡国之囚。
唐太宗认清了现实,终成大业,倘若李煜可以做到心如明镜,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的责任,唐朝是否会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拥有,该舍弃的就要果断舍弃,唯有心如明镜,看清方向,不要让世俗蒙蔽了自己的心灵,才不会忘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一个人心如明镜,看待世事都会通透如琉璃。20岁时双腿瘫痪,30岁时患严重肾病,37岁那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认清现实,发现生命中需要淡定和从容,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他从未屈服于生命,既然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那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
史铁生认清了自己,虽然身有残疾,他并不自暴自弃,洒脱地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最终寻觅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面临困境与选择时,不妨试着读懂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在不断了解中完善自己。
梵高心如明镜,认清自己的理想,决不放弃,终被后世认可;屈原心如明镜,认清自己的责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终受万代景仰;赵括不能认清实战状况,盲目自信,终至失败;黔之驴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终被猛虎所食。如果总是抱怨他人衣服洗不干净的太太能认清现实,难道还会错怪别人吗?
心如明镜,为自己前进的道路指明方向;心如明镜,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做属于自己的事;心如明镜,才能不断摆脱狭隘,走向广阔,走向浩瀚。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内心澄澈与纯真,心如明镜,静心触摸生命的纹理,倾听灵魂的声音,看遍生命中幕幕美景。
第6篇:《秋心·秋心如海复如潮》诗词翻译及赏析
《秋心·秋心如海复如潮》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注释】
(1)“秋心”句:形容苍凉萧瑟之心情。
(2)秋魂:《楚辞》有《招魂》篇,这里寓有作者悼念亡友、自伤身世的双重意思。
(3)“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芳洁。
(4)“亭亭”句:用《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5)“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翻译】
我忧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我悲凉的心情,像海水涌上胸膛;秋风落叶啊,知心的朋友已经故亡,你那白玉一样的灵魂,飘向何方?手腕上的郁金香,散发出微醉清香,朋友的灵魂,在清香中永远地生长;腰间佩带的古玉佩,闪闪发着光亮,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发光。想今天,烽火燃烧在西北边疆,有谁为了报国亮出利剑的寒光?想今天,百姓怨声载道在富庶的东南,有谁能够吹出箫声清亮?我,一个爱国诗人,现在凭栏遥望,满天的星斗如春花烂漫;我怀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月亮坠入深林,我的心底涌上惆怅和悲伤。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以“如海”与“如潮”、“秋心”与“秋魂”相对举,既表现汹涌澎湃的心绪,又传达对亡友缱绻的怀思。三四句自然地过渡到作者与凋零的老友俱是怀香佩玉、志行高洁的君子,而芬芳易散,温玉易碎,皆一笔双写。颈联仍用“剑箫”意象,兼具壮丽幽怨之美,“西北”一句则既点染他“绝域从*”、扫除西北边患的雄心,也暗指对擅西北史地、与他并称“程龚”的好友程同文逝世的伤怀。尾联择取星月为对照,照应前文君子畸零之意,同时大发不平之鸣,以雄丽的景象来结束抑郁的情感,从而凝成沉烈遒劲的特殊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