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少年*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
*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
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⑴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⑵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⑶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2、研读课文:
⑴探究学习1~6段:
(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①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当时的落后、*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的土地上,*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
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
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②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③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⑵导读9~15段,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①思考问题: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他在想些什么呢?
②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
(*的远大理想。)
③重点体会:
*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⑴课下读关于*的故事。
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第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懂得从小立大志,在远大的理想,日后才能为祖国、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读誓言,体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从小立下的誓言。请同学们读*的誓言。
(指导朗读。)
二、研读7、8自然段,感受不振
1、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故事,并用一个词说说读后的感受。
2、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
(师巡视。)
3、交流:
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课件出示。)
⑴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
⑵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说后指名读。)
⑶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
⑷可是,她一心所盼望的成了这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不但反而来表达吗?
⑸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学生读。)
小结:今天,*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
(教师将板书上的?改为!)
师:*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的心!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课件出示。)
⑴指导朗读这句话。
⑵通过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知道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
生:衣衫褴(lán)褛(lǚ)(──贫穷)哭诉。
师: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被洋人的汽车轧死的也许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也许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是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此时此刻,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指名说)指导朗读。
师: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才明白伯父所讲的原因,那就是中华不振!
(师将板书上的?改为!)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指导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说出反问句的意思。)
师:是啊,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看──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师:你们看看,*和他的同学是怎样进入租界的?
(指名说:闯。)
师:谁知道,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
(闯说明肯定是被人拦着不让进,在*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可*人却不让进。)
师:当*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板书:将?改为!)
4、让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法律的事情,*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出示幻灯片)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
师: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人则遭受百般*、侮辱和虐待。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出示幻灯片)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人的***。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
从租界回来后,*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
3、*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请看,*的部分年历表: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市。
1910年秋(12岁),到东关模范学校学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
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9月(19岁),赴日本留学。去日本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罴掉头东》。
1919年,参加***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春,加入**,成为**创建人之一。
5、从此,*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板书上添加箭头)请同学们默读124页的阅读链接。把你认为特别重要的句子划一划。
交流。读得懂吗?
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刻苦钻研为的是学成之后为祖国和*做一番大事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
四、拓展学习,学会立志
师: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现在,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了吗?
五、提出综合*学习要求
同学们,读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学习──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3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靠前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
一、简介*
1、出示图片。
2、简介*:
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
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建国以后,担任*总理,为新*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
1、读正确题目。
2、解词:
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
这题目是引用*说的话。
5、问:
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小结:
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
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
认真读课文,划一划,*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
2、交流:
⑴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帮助学生理解:
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
洋人、围观的*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巡警、训斥。
⑷修身课上说抱负。
3、形成板书:
下车时听
进学校想
闯租界看
上修身课说
4、对照板书,简单地说说*经历的事情。
四、学习字词
1、过渡:
我们在理清了课文的大意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读懂了好多词语,这是学习的收获。
再读课文,用小问号标出不懂的词语,呆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2、指名上台书写不理解的词语。
3、预设:
⑴读词语,结合正音、正形。
⑵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圈出: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⑶师引领学生分别用讲解、联系上下文、、读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落实词语教学。
⑷小结解词方法,出示解词方法。
⑸自学、讨论:
学生尝试用这些方法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⑹汇报交流。
五、积累词语
把文中四字的词语抄下来。
六、课堂小结
下节课,将由徐老师引领我们继续去感受*伟大的人格魅力。
【课后反思】
作为靠前课时的教学,应力求为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扫清障碍,奠定基础。因而,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以12岁*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为脉络,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路,充分感知文意。其中,梳理*在租界看到的情景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于是,我借助结构图指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言语实践,然而,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多了些。这样,课堂是显得扎实了,可第三板块的词语教学未能全部完成,留下了一定的遗憾。但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我们本着求真、求简、求实的教语文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