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综合 2024-09-14 13:56:24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上学的时候,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匡衡⑴,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扩展资料: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1]。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成语释义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出处

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成语用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凿壁偷光

相关示例

凿壁偷光【造句】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 《金钱记》。”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辨析介绍

【词义】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