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送别的古诗

综合 2024-09-11 16:19:21

描写送别的古诗精选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送别古诗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三月去往扬州。孤帆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离别。这首诗,表现是一种充满诗意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诗人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时代、繁华季节、繁华地区相联系,在愉快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时候,他眼里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畅想曲和抒情诗气氛里进行。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富于诗意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畅想曲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两位风流潇洒诗人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离别,被诗人用绚烂阳春三月景色,将放舟长江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2、《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下笔着墨之点。

诗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时刻,要写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举动。这是山居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极其平常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

诗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悬念。这样,所写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日暮时就想到来年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素材,运用朴素、自然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3、《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对象是著名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胸襟,豪迈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帘子。形容帘子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帐幕。形容帐幕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被子。锦衾薄(bó):丝绸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冰。阑干:纵横交错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门。古代队伍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外门。

⒁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器重,他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突如其来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积雪,在诗人眼中变成一夜盛开梨花,和美丽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手法,描绘雪中天地整体形象,反衬下文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热烈与隆重。在主帅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形象是将士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雪景,纵横矫健笔力,开阖自如结构,抑扬顿挫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