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一共有哪些
唐代诗人一共有哪些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有关唐代诗人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唐代三大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诗人的合称,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李白(701)、杜甫(712)、白居易(772)
去世时间
李白(762)、杜甫(770)、白居易(846)
主要作品
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北征》)白居易(《长恨歌》)
主要成就
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魔”、"诗王"。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唐代诗人雅号趣谈你知道吗?
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个中奥秘,这就是王维诗之妙处,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
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爱讲老庄出世,从不把自己的生命放进诗里,就连他自己的生命都想要超出这世间,因而其诗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和自己一生的实际生活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加之他的所有诗篇几乎无不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称他为“诗圣”。多数论者还称杜甫为唐诗人最杰出者,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
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贾岛二人作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这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其诗精切自然,沉雄爽朗,独具一格。白居易与他酬复颇多,并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于是有“诗豪”之誉。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埸懂,老妪都解。他作诗常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诗鬼——李贺
李贺的诗,想象离奇荒诞,意境阴森明冶,形象纷纷总总,造句险拗奇崛。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的神怪诗,数量不算多,大约十来首,然而它们却占着一席重要的位置。在李贺诗的名作中,一半以上是属于这一类的。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诗鬼”的称号。
诗瓢——唐球
唐球平时作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圃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瓤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飘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唐球)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拓展内容
唐代诗人简介
冯伉
冯伉,原为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父亲冯玠迁居,改籍贯为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当上长安尉。建中四年,登博学三史科。之后又任膳部员外郎,成为睦王等人的侍读。李抱真逝世,冯伉去凭吊,李抱真的儿子送他数百匹帛,他不接受。又想送他到京城,冯伉为此表奏,坚决不接受。醴泉令一职空缺,宰相推荐的人都不合德宗意,德宗知道冯伉为人清廉,便命他出任。当地有不少人多次犯法,冯伉便作了 《谕蒙》 十四篇,内容主要为劝人务农、进学和忠孝。在那里住了七年后,推荐他为给事中,皇太子及诸王侍读。他被召见于别殿,获赐金紫服。顺宗即位,当上尚书兵部侍郎、同州刺史、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又领导太学。元和4年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追赠礼部尚书。[1]
《全唐·卷330》录有他两首诗:《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享文恭太子庙乐章二首》。
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生平】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竟陵(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并收养。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书·陆羽传》载,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由智积禅师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或有另一种说法,陆羽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
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度。趁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生平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当代学者章培恒、骆玉明这样评价张若虚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指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全诗(《春江花月夜》)从月升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
而且,诗又岂止是提供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已,它还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无限遐想,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妇的相思之情,在这里也都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种对世界、对生活所作的单纯明净而又充满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观照,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李绅
李绅(772846)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共倡新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