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综合 2024-08-30 05:41:34

春晓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春晓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是鸟雀的啼叫,风雨的声响,更为人们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晓这首诗的诗人是谁,欢迎阅读。

春晓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春晓这首诗的诗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诗人简介:

孟浩然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怎么死的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将愈,因为高兴,浪情宴谑,吃了新鲜鱼虾等食物,疾病复发,死於冶城南园,时年五十二岁。

导致孟浩然病世的疾病是什么呢?唐宜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现在看来是外科小疾病:西医称疖,中医称痈疡。

疖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单个损害称为疖。是疼痛的半球形红色结节。以后,中央化脓坏死,终于溃破或吸收,多发而反复发作者称疖病。好发于头、面、颈、背、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见。孟浩然的痈疡就是长在他的背部;小小的疖疮,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只要用足量抗生素的注射和内服,首选青霉素,外用纯鱼石脂,或鱼石脂硫磺泥膏,可促进炎症消退;是小毛病不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但小毛病也有要注意的:注意皮肤卫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中医上讲要禁食发物比如鱼。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可谓把他病中的况味说得辛酸凄崇也透人骨髓,可见人生在世谁也不愿生病。一个人在生病的情况下,最喜欢亲朋好友的关心探望,唐开元二十八年,他病痈发背,医治将愈,适王昌龄来襄阳,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此诗写于王昌龄在开元28年(740)游襄阳时,同年孟浩然谢世."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饮着流霞美酒(仙酒名),面对着美好的环境,简直像进入了蓬莱仙景。在饮酒的同时,食鲜(新鲜鱼肉)导致疾发而亡,终年仅52岁。这属于痈疡的逆证,是比较凶险的;痈疡逆证表现为初起阶段就出现疮肿迅速扩大,毒素随血液流行全身,引起危及生命的“疔疮走黄”,就是现在所谓的毒血症、败血症。

在当时没有静脉点滴抗生素的医疗条件下,大诗人孟浩然由于小毛病“疖”,因为重友情,带病饮酒食鱼肉,使疖局部致病细菌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蔓延全身血液中,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出现败血症,最终死于感染。

现在看来孟浩然的主要死因是“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这个李白曾经赞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男子,最后居然是喝了吃了之后死的,平常的活人皆“食色性也”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但看出来孟浩然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朋自远方来,孟浩然热情款待,待到友人未出襄阳便一命呜呼,这是何等的至情至性,大可赞矣!但从健康长寿的角度讲,大可避之。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