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1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1)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词语解释」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与天姥相对。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梦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梦的幻与灭。
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诗文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倏忽间,就到了黄昏。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生所经历的**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的氛围。前面是浪漫**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2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山。怎么能够,弯腰低头去侍奉**,使我自己不能快乐开颜。
「词语解释」
海客:航海者。
瀛洲: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隐约不清。
信:确实。
越:指今浙江一带。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
明灭:时亮时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与天姥相对。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话。
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
剡溪:在浙江嵊县南。
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
绿水:清澄的水。
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
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
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
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动。
栗:战栗。
云巅:层叠的山峰。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闪动。
列缺:闪电。
霹雳:雷声。
崩摧:塌毁。
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响声。
青冥: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
霓:彩虹。
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运转,驾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动,惊惧。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向来:刚才。
烟霞:指梦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梦的幻与灭。
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
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事:侍奉。
「诗文赏析」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3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它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生所经历的**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的氛围。前面是浪漫**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3)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诗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
翻译/译文
**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倘若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注释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4)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是: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
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2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5)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菁选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这表现诗人蔑视**、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上的不得意和对**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渴望**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上的不得意和对**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渴望**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6)
——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是: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7)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另类解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另类解读1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四十五岁写成,四十五岁之前李白的人生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四十二岁以前)。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以后,他便漫游蜀中,登峨眉、赴青城。这些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八岁,便“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开始新的漫游和求仕的时期。足迹所及,几半*。并先后与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郯中。(二)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岁)天宝**,终因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贺知章见其,叹为“谪仙人”,名动朝野。
李白这一段人生旅程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语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表达的是作者对当时读书人依靠科举**走上仕途的道路的不屑,而“越人语天姥,云霞名灭火可睹”表达的是作者对当时的依靠终南捷径走上仕途的道路却无比向往,所以他一生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到东南倾”,就是作者把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演化为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而“仗剑出国,辞亲远游”便演化为“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是作者游历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名川大山,然而在李白的长期漫游过程中,他的理想并没有轻而易举地实现,所以他便有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感觉。而且在长期的漫游旅程中还遇到不少困难,“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但是天宝**由于吴筠的引荐,唐玄宗下旨召他**,所以李白就有“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感。李白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京城。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而这一切不正是京城的宫廷生活的写照吗?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个梦游过程其实是作者的.追求功名事业的过程,作者满怀喜悦来到京城,希望从此能“济苍生”“安社稷”,这就是李白长安三年的缩影。
但是他得罪了一些**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也就是“忽魂悸以魄东,恍惊起而长叹”。于是李白又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所以他觉得“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而且长安三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于是他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此时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它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反思。
李白虽然对自己的人生旅程作了反思和总结,但是他追求功名事业的理想始终没有放弃,所以才有他后来追随李琰而被流放夜郎的故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8)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录1
师:同学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也有自己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诗仙”李白,看看卓然不群的他,会做什么样的梦。先请同学们告诉我,第一次看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诗题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李白可能在说梦里的事情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是在说一些告别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题是“吟留别”,作诗说离别的事情,有点悲伤的意思。现实很残酷。
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然是作别,和谁告别呢?
生:东鲁的朋友。
生:通过资料书我看到是从长安被撤职之后,也算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走。
师:也就是从京城被赶了出来,在东鲁这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辞别朋友,写了这首诗。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同学说既然是离别,肯定有点儿悲伤之意。还有问题吗?
生:“天姥山”中的“姥”为什么不读lǎo
师:因为这里是老妇人的意思,所以读 mǔ。
师:下面请同学们**地,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的时候把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待会提出来,我们交流。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师: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看谁做智者,先来发问。
生:我感觉第二段和他被贬长安的历程有点相似,但我不知道从哪一部分开始他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他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开始,他前面写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讲的是对朝廷的依赖和喜欢,“忽已暝”写的是喜欢**朝廷。“熊咆龙吟殷”和“栗深林兮”,讲的是打雷,大体就是他得罪了高力士,得罪了**,从“列缺霹雳”开始写自己失宠了,从这开始就有一系列的转变。
师:对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
生:他的解答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分得再细一点就更好了
生:我感觉应该是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开始转变的,因为第一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写被招入宫中愉快的心情,谢灵运的典故是写他在宫中的成功经验,到“空中闻天鸡”,然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应该就是他对官场迷茫了。
生:他的解答比上一个更细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个同学的解答。
师:我们一块来把这一段理顺一下,从刚开始,一直到哪个地方感觉这个景物还是比较美好的?
生齐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师:过渡句是哪一句?
生齐答:水澹澹兮生烟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影射了他在朝廷做官的一种经历,刚开始比较*静,进入之后渐渐地过渡,最后陷入了一种迷局,甚至是一种很恐怖的境界。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个“栗”和“惊”的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栗”是战栗,“惊”是使动用法,使……惊的意思,在这里的效果就是比较生动,“熊咆龙吟”,有点神叨叨的感觉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
(生齐读)
生:“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字怎么理解?
生:下雨了
生:“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度”是通假字吗?
生:我感觉不是,就是“度过”的意思。
生:我还有疑问,就是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我看到既有六言,也有四言,到底是属于绝句,还是律诗呢?
生: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是李白运用的非常灵活。
师:他觉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是七言的么?
生:不是。
师:我们看一下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吟本身就是一种文体,这个文体形式是比较**的,长短可以结合,句式可以参差,类似于我们说的“赋”“引”这样的文体,它不像格律诗形式那样严谨,这样灵活的句式,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我感觉更利于表达感情
师:对,抒发感情更**一些。
生:我有疑问,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
生: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天姥山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由瀛洲引向天姥山就是由虚幻的世界引向现实的世界。
师: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李白虽然喜欢神游,但刘熙载对李白的诗有这样一个评价:太白诗虽升天浮云,无所不至,然自不离本位。也就是说他虽然可以思接千载,游历万仞,但毕竟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所以他开头先用虚无缥缈的.瀛洲来做一个衬托,做一个铺垫,来引出我们可以追求到的天姥山。
生:我有疑问,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是通篇我读下来却没有感觉到李白一点点离别的愁绪,只读到了壮美的景观,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师:我也挺纳闷的,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觉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别诗的老套,借送别表达不喜欢**的**态度。
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学生讨论)
生:李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从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变化,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后豁然开朗,这是李白真实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要学*白这种品格。
师:她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规,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驰骋,对吗?其实,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诗的最后一段。
生:最后他豁然开朗了。
师:豁然开朗,只是自己豁然开朗吗?我还要告诉东鲁的朋友们,虽然你们现在远离京城,但是我们可以骑个小鹿,游览名山大川。这是不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勉?这种劝勉没有像《赠汪伦》那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是另一番滋味吗?
师:刚才大家文字上的问题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们文字上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字音、词义)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第一段)
师:你鼓掌鼓得最热烈,而且心驰神往。告诉我理由?
生:他读的好,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读的抑扬顿挫。
师:那你试着抑扬顿挫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哪一句他读得很有气势?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师:这句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教师读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听得出来,大家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适当提高了音调,我感觉还不够,我们试着把最后两句再读一遍,可以吗?挺直腰板,抬起头来。
(生再齐读)
师:读得还不够。怎样“开心颜”呢,我们读完后大笑一声行不行?
(生再读,并开怀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笑的很开心,这首诗为什么让你笑得这么开心?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呢?
(小组讨论)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最打动我。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决心到**的天地中,所以后来他喊出这了高亢的绝音。怎么能够忍受屈辱去逢迎**,使我不开心呢。这句话抒发了李白对当时社会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强烈的反抗。给这首诗的基调加增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分,也点明了主题。
生:我最感动的一句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在这里非常消极,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
生:我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并不只是消极,在官场的周折还有一些污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很累了,过去的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不再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那些东西放在心里,这是一种释然,不能说他是消极的。
生:我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观点,反对消极的观点。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很开朗,在官场中不得意,就把自己的灵魂放纵于山水之间,有点像庄子的思想,但并不完全相同。
生:第二段写了天姥山的壮阔,自己刚刚入朝时受到重用,对朝廷有所依赖,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表象的美好中,看不到一些污秽和丑陋现象。
生: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像濯而不妖的青莲,本来无意招惹**,但****、才高气盛;“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耐你如何有才,也比不过宦官**的谗言和贵妃的悄悄话,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还是难以实现。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自己的**理想最后不过是一场梦,世事是不可把握的,因此读起来有些消极的情绪。“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这种不同流合污的勇气是最打动我的。
生:我觉得,李白的寻仙访道是想逃避现实,这是消极的,但也表现了李白的可爱,这是李白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飞度”写出了他急切想去游览的心情;李白的影子真的照在湖里了吗?不一定;“送我至剡溪”表现了对心中世界的向往。因此我觉得李白很可爱。
生:刚才有同学把李白和庄子相比,我觉得他们差得很远。试想,如果**给李白官做,他还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吗?
(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这个问题,李白选择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你认为他是积极也好,消极也好,要有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我们要站在现代角度,你认为他是可爱的,他确实是不拘于世间的污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认为他是消极的,不愿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游玩大好河山,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最看重的是他的那种感觉。
师:我简单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首先,从这首诗的风格来讲,想象奇特,大胆的运用的了夸张的手法。他塑造的梦境,这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两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上看,几个同学产生了不同的一意见,谁说的有理呢?最后这位同学总结了要用辩证的手法看待问题,老师也赞成这种观点,这就是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一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师:你鼓掌最热烈了,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人们一提到李白都称赞他,但他说不喜欢他,谈了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如果学一首诗的话,肯定要把李白以前写的诗都背一背不断积累,他的好就好在把以前学的诗句都联想起来,挺好的。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写的最好的地方是把李白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写。既不那么称赞他,也不否定他,不远不近,若隐若离,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呀。
(一小组展示配画诗)
生:李白是一个以豪迈浪漫著称的诗人,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句,李白初到京师时,他写了一首《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很喜欢,解下身上所带的金龟来换酒,与李白痛饮。我觉得李白的豪放和洒脱是我最喜欢的,所以我把这个写了下来。
(学生鼓掌)
师:我想问一下,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这是我们组学美术的同学画的,你知道吗?这幅画触动我最深的是他的眼镜,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画?
生:画的小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小?
生:小了聚光,聚锐气。
(一小组展示作品)
生:这是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因为李白被称为“诗仙”,所以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只仙鹤,图中画的鹤就是李白,下面这条河流,是他之前所栖息的生活环境——朝廷,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朝败,同僚嫉恨,在他得到了一番醒悟之后,选择了去寻仙访道,游历大唐江山,这棵树上面画的就是他游历的地方,这些山就是他游历的一些地点,他留下了一些名句,譬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学生鼓掌)
(一小组唱自编歌词,自谱曲的歌《我们的李白》)
师: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生:我们给李白写了一首小诗,“云青青兮,梦吴越,飞度镜湖;水澹澹兮,登青云,御黄金印;心曳曳兮,世间乐,莫过如此;仕茫茫兮,何时还,且弃名禄。”
生:我们私下给李白颁了一个奖,这是颁奖词,“你在月下独酌,端起酒杯,对影成了三人。你在天姥梦游,看海边日出,留下绵绵不尽愁。你在桃花潭将要远行,望见友人写下了千古名篇,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尽情怀是你,最后你再月中隐去,轻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整片天。”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一节很愉快的课,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这么快乐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我们能感受到就是李白那不屈的灵魂!所以,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请记住李白说的话,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开心颜和向前!谢谢同学们,下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扩展9)
——留别妻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别妻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
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天上星星全都看不到,走啊从此分别了。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
结发:指男女成年时。古代男子年20束发加冠,女子年15岁束发加笄,表结发。
嬿(yàn)婉:两情欢合。及:趁着。
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
往:去,上。
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jī),语尾助词。
参(shēn):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
参辰:宿。
辞:辞别,分手。
行役:即役行,指奉命远行。
生别:即生离。
滋:益。多。
爱:珍重。
**:青春。比喻少壮时期。
来归:即归来。
赏析: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嬿婉及良时”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作者在此笔锋陡转,在点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时,随即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诗中的男子惦念着不久将要上路,时不时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启程应征,那漫无期限的离别将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欢愉。所以当他看到参辰星已在天边隐去,天将破晓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般股难以言传的酸楚。“去去”两字相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人世间的一般离别,已使人为之黯然销魂,何况新婚嬿尔正是人生“花好月圆”之时,又何况这对年轻的恩爱夫妻所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奔赴战场、相见无期的生死离别;这不能不叫人五内俱裂,泪如泉涌。“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后宋代词家柳永写恋人之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语,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莺莺长亭之别,又有“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的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并与此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与此诗对封建兵役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表现相比,毕竟显得纤弱多了。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