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一、创设情境。
大家能算出学生宿舍地板砖的周长吗?
二、解决问题。
1、 想一想
2、 算一算
3、 议一议
三、教学效果测评
做课本上的习题,老师辅导。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培养,很自然获得计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地砖的周长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⑶ (60 + 60)×2 = 2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评价意见:
闫老师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材料,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精彩的表现,闫老师未能针对其人及时给予充满鼓励的评价,只是蜻蜓点水。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4月28日,我有幸聆听了几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上午,我们听了区六小路晓静老师的分段统计,授田英才学园的由宝英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小的孙淑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宗丽荣的数学广角,下午我们又听了董秋华老师的求*均数,孙明霞的厘米的认识。这几节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老师们的课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可以说是如沐春风。
这几节课表现了以下优点:
一、文化底蕴。我非常惊叹于这些年轻的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则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力。坐在她们的课堂上,却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在脸上,更是在师生的心里,听这样的课想走神都很难。
三、三个转向。教师们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四、知识生成。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这几节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而对比自己课堂,还需要不断的更新。所以听了参赛教师的课后我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去学习,去长期的不断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经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构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进取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本事。
提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教师进一步调控。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教师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收获颇丰。王丽英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经过数学学习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品味数学的真谛,体验数学学习的欢乐,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比较与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让数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本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供给的相关信息。仅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供给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所以,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异常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我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供给帮忙。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构成。
王丽英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6
1、教学导*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齐,知识和本事得到**发展。
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资料,经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贴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进取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教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同样的一节"商不变规律"课,使我有了不一样的反思、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那就把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应很顺畅,学生就应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我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我的反思,在经过用心和**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善,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忙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要学生以自我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构成的全过程。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没有休止符;课程**,永远是此刻进行时。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9
今天上午我校**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
10月28日到30日,本人有幸到重庆市聆听由重庆市**的“中南、华北、西南十省区市第七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交流会”。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观摩了十个省区市的11节小学数学优质课。老师们讲的是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且都充分体现了“创新、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教学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
通过参赛选手精彩的表演和专家精彩的答疑和互动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丰,受益匪浅,还有许多地方在我们的*时教学中值得借鉴和学习。在此想和同行一起交流。下面就这几天的听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吧。
体会之一: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到新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因为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老师们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有的老师利用魔术引入,有的老师以比赛引入,还有的老师以欣赏美引入。他们目的都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体会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体,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们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体会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老师们借助一些小的礼物或者口头奖励,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如:王吉慧老师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她很善于表扬学生,很细心,很会捕捉学生亮点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体会之四: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
“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数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欧阳竞老师利用了贴进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帮助学生背7的乘法口诀。即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孙悟空“七七四十九变”和日历表。又如:王智萍老师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是所站的“位置”来说明“黄金比”的美。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到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体会之五:专家精彩的答疑和互动,让我澄清了一些误区。
板书呈现时机及内容;重视课堂多元评价及时诊断学生表现,及时调整矫正;学生活动表现应是主动而富有个性,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是深刻而充分;复习课中实践的重要性;采用问题导学形式,层层设计问题组、步步深入,从而勾画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动思维、应用知识、分析推理、整合创造、得出结论。而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将积累这次学习活动的经验,将它们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1)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一、 发散思维,引出课题
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
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
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课本上特别指出(板书):0的相反数是0。
口答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7, -0.5, 0, 6, +1.5
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
例 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0 4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现在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
到现在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能作除数。
练习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符号 相反 相反 分居原点两侧
到原点距离相等
通过这次七年级(三)班李红鸽老师的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愿所有的人开心快乐!!!!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4月28日,我有幸聆听了几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上午,我们听了区六小路晓静老师的分段统计,授田英才学园的由宝英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小的孙淑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宗丽荣的数学广角,下午我们又听了董秋华老师的求*均数,孙明霞的厘米的认识。这几节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老师们的课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可以说是如沐春风。
这几节课表现了以下优点:
一、文化底蕴。我非常惊叹于这些年轻的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则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力。坐在她们的课堂上,却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在脸上,更是在师生的心里,听这样的课想走神都很难。
三、三个转向。教师们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四、知识生成。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这几节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而对比自己课堂,还需要不断的更新。所以听了参赛教师的课后我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去学习,去长期的不断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生:想!(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
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相互纠正和补充自我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感悟和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他们还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构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6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教师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收获颇丰。王丽英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经过数学学习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品味数学的真谛,体验数学学习的欢乐,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比较与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让数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本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供给的相关信息。仅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供给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所以,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异常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我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供给帮忙。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构成。
王丽英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
1、教学导*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齐,知识和本事得到**发展。
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资料,经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0篇
学生答: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四 条 直 的 边
四 个 角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9
今天上午我校**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
这两天观看了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的相关视频,任课老师讲的十分精彩,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几位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教学功底,灵活的驾驭课堂
我感受最深的是选手们基本功都很扎实,**调控课堂的能力都很强,理论水*较高。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重情境的创设,巧妙的引入新课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较为亲切自然的情境学习,兴趣很浓。如第一节《小数的意义》,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如:身高1.75米,体重64.5公斤,视力:4.2,4.6。体现了小数和整数的区别及小数的意义;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既有效也具有合理性。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老师以学校要举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我们五年级选哪个老师参加比赛?这一问题切入,情境的创设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三、 关注学生的情感,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几位老师都能让学生**的去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稍复杂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然后分组进行验证,最后汇报交流,学生采取各种方式验证了猜想,得出了最后的计算公式。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老师耐心的去启发引导,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
四、教学课件制作巧妙。
充分发挥了多**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23×12时,老师巧妙的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了23×12的算理,突破了难点。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五、例题设计精巧,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师生在学习完本节的知识点后,通过一个小游戏,仿照0.5的介绍方式,让学生题别的小数:0.80,0.425等做自我介绍,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整个练习过程设计,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学生热情高涨。尤其是火眼金睛辩对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些地方,改正错误,加深了对难点的理解。
六、注重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集体的力量
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学习*行四边形面积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的体会到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更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2)
——数学听课记录10篇
数学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听课记录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操作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
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数学听课记录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现代化教学**,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数学听课记录4
上课教师:
XXX
上课内容: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
上课时间:
10月9日星期四第一节
上课地点:
初一教师
听课参加人员:
xx
评课过程:
1、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各位**及教师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3、针对点评中提出的困惑讨论
数学听课记录5
第一次行动(教学)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没有休止符;课程**,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数学听课记录6
活动主题:
第八届小学数学教学大赛部分获一等奖教师“精彩课堂、名家评析”互动研讨会
对象:
**市小学数学教师
早就得到这次活动的消息,本想两天都听,结果因为昨天又是京师论坛又是开题报告,所以只听了今天上午的课,现将本人最钦佩的一堂课的听课笔记在此分享。再次对麻明家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第二节:《圆的面识》 五年级 麻明家 (山东)
课前谈话:
1、**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指出来。揭示:圆所占*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 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 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 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最好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数学听课记录7
第一次行动(教学)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范文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没有休止符;课程**,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数学听课记录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课件、天*、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
生:(3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
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
生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
生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
师:看来,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
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生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
生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
……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
生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还知道毫克。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学生许多**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应该用秤称一称。
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
生1:我认识弹簧秤。
生2:我认识台秤。
生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
师:今天我们主要要用到台秤和天*。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就重1000克。
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
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
生:(分别称出2袋盐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2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1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
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
生1:我们小组估计8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生2:我们小组估计6个桃子大约重1千克。
生3:我们小组估计11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师: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
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
生1:(8个苹果)多了一点。
生2:(6个桃子)也多了一点。
生3:(11个橘子)还是多一点。
师:那你们(生3)能不能调整一下?
生:拿下来1个橘子。
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1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1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2袋盐,再掂一掂5个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1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6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
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
[评析:这个活动是讨论—体验—交流—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当学生体验完,交流后有了进一步感受后,他们产生了再次体验、探究的需要。而这时让学生再次体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4)找一找。
师: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
生1:棉花重。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
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
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轻松、*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6)拎一拎。
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
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7)说一说。
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
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
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生1:王帅的体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体重是28公斤。
师: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
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
师:那这枚2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
生:用“克”做单位。
师: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称一秤。(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
生:1克。
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
生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
师:这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生:3粒花生大约重1克。
师:我们称称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上称超过1克,减1粒,再减1粒。)大家看,像这样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1克。
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铅笔大约20克,一块小橡皮大约1克,一张纸大约5克……
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
[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1:我估计大袋大约100克。
生2:我估计大袋约重150克。
师: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约50克。
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师: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
生:1000克。
师:来,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
生:1千克。
师: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指板书:1千克 1000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1kg=1000g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点评:
本课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听课记录9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数学操作活动;
2、理解6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3、在情境故事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有4、5、6个枝条的花枝若干;有4、5、6颗种子的花盆若干; 分别有数字4、5、6的花架三个(白圆圈展示板); *** 花 朵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谈话导入:昨天,接到兔妈**电话,说花店要开张了,请小朋友们去帮忙。
(二)基本部分:
1、复习6以内的点数:
(1)出示4根花枝,让幼儿点数:这是花店的花枝,有几根枝条?
小结:两根两根合起来是4根。
(2)出示5根花枝,让幼儿点数:你怎么知道有5根?(幼儿点数)
小结:4和1根合起来就是5根,3和2根合起来就是5根。
(3)出示6根花枝,让幼儿点数:数一数有几根?(幼儿点数)
2、实物与实物的对应:
师:兔妈妈说了,一根枝条插一朵花。
(1)教师示范在枝条上插花,采用一边说一边操作的方法。
(2)幼儿自选枝条,进行操作活动。
A、问:你插了几朵花?为什么是4朵?(幼儿回答)请所有的插了4朵花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B、 小结:因为4根枝条,所以插了4朵花。
C、请所有的插了5根枝条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你插了几根枝条?为什么?
D、小结:因为有5根枝条,所以插了5多花。
E、请所有的插了6根枝条的幼儿展示:你插了几朵花?提醒幼儿说完整句:因为我有6根枝条,所以插了6朵花。
(3)出示花瓶:花是插在花瓶里的。让幼儿依次把花插在花瓶里,并表扬会等待的幼儿。
3、圆点与实物的对应:
(1)出示花盆,启发**:花盆里一粒粒、黑黑的是什么东西?(种子)
A、出示5粒种子的花盆,问:几粒种子?你怎么知道?提醒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师:兔妈妈说了,一粒种子开出一朵花,6粒种子会开出几朵花?(幼儿回答)
B、教师示范点数手上的6朵花: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四朵花、五朵花、六朵花。
C、示范:在6粒花盆上依次贴出6朵花,小结:6粒种子长出6朵花。
(2)幼儿操作“种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先在手上数出6朵花,**:你种了几朵花?
(3)幼儿分享:谁种的花与种子是一样多的?你种了几朵花?让幼儿评价:5粒种子种了4多花,对吗?
(4)问:6粒种子、6朵花用数字几来表示?
A、教师出示数字6,贴在展示板上:6个种子的花盆、朵花,都可以用数字6表示。
(5)出示3个白圆圈展示板“花架”,分别有数字4、5、6。
A、师:兔妈妈说了,要把花盆放在花架上。
B、出示6朵花的花盆,问:这要放在哪个花架上?
C、请幼儿轻轻的把自己的花放在花架上,提示幼儿:我放好了,也坐好了。
D、**:这花架,你发现了什么?(幼:6朵花)他发现了花架上有几盆?(幼:6盆),教师带幼儿点数。
E、小结:6的花架上有6盆花,5的花架上有5盆花、4的花架上有4盆花。
(三)、结束部分:
1、活动小结:6粒种子、6朵花、6盆花,都用数字6表示。
2、师:今天兔妈妈要谢谢你们,帮了很大的忙。现在,我们把这些花架搬去兔妈**花店。
评析
教师教态好,目标明确,过程清晰,环节紧凑,老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都进行及时的小结,是一节自然状态下很好的常规教学活动。但师幼的互动环节不够热烈,老师的应变能力有一点点欠缺。比如在插花环节,老师要求幼儿要插在花瓶里,可很多幼儿插在地上,但老师没能及时抓住这契机,让幼儿插在地上,而是强调了插在花瓶里,最终幼儿也是按老师的要**在了花瓶里。如果老师的应变及时点,让幼儿感兴趣的把花插在地上,我想,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数学听课记录10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
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
7-( )=3 ( )-2=8 5-( )=1 ( ) -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3)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1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
二、 介绍天*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衡了。
**: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
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4)
——小学听课记录5篇
小学听课记录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范文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练读。
2、指名**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听课记录2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秋思”预备起。
2、“秋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念家人
二、生字词
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重”(chong)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讲的是哪个季节?——秋天。秋天来了,用你的话来描绘一下。
“见”是无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叶子在瑟瑟秋风中悄然飘落
“行人临发又开封”,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捎信的人说什么?
张籍,请问你在信中写了什么?
(请四五个同学回答,并加分)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远方的家人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小学听课记录3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教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
二、 介绍天*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衡了。
**: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齐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教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资料,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包含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必须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包含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确定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包含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4
1、 直接入题——丰碑
找出课文中点题的一句话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 学生朗读“冻僵”段,谈感受
“舍己为人,做好**前的准备……”
教师**“镇定”、“安详”的意思
评:训练学生随课文理解词语的本事。
3、 猜猜“军需处长**前想到了什么?”
评:那里学生回答很虚假造作,缺乏真情实感。
4、 指导学生带着对老战士的崇敬之情配乐朗读“冻僵”段,谈感受
“沉重,悲伤难过,悲痛,尊敬……”
评:朗读指导效果不明显。
5、 找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谈感受
“爱战士,对君处不满,爱兵如子……”
6、 教师范读“将军愣住了……”段
板书:
22 丰碑
舍己为人
7、 带着必胜的信心朗读课文最终一段
评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精益求精的教师来说,一堂课结束后,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这堂课的教案设计很好,看得出教师很用心。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留下一些遗憾。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重要的是以情打动人。但**战争年代离学生很远,学生很难投入。把学生带入情境,是本节课的重点。这很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培养一种感情基调。唐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她直接进入主题,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导致下头的教学没有打动大部分的学生心灵。
让学生谈感受,这点子很好。但前面感情铺垫不够,学生的回答大多空泛虚假,**式的,遗憾。
对于学生错误,如:用“恼怒成羞”形容将军。首先,应是“恼羞成怒”,再次,这个词用在那里不适合。
整堂课节奏拖沓,时光把握不好。如:“贴”字纠缠了很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才答到点子上。由于前面花费了很多时光,导致“将军”这条明线没有深入分析。
小学听课记录5
教师讲故事:宋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
1、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 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 自选方式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儿子和有钱媳妇,畜。生不如,传疯了
4、启发式**(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 学生**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 用“虽然……可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主角扮演)
评:主角扮演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教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让两位学生***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明白这幅画妙在何处?
10、 教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教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控课堂的教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貴州斗牛现场失控,太惨了。
教师用宋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资料。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异常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故事连故事,进行师生互动,进取,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但我认为连续四个相似的故事,没有必要,反而缩短了课文的学习时光,显得喧宾夺主。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5)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菁选2篇)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1
课前谈话:
1、**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指出来。揭示:圆所占*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 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 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 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最好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2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xx
听课时间:20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后——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扩展6)
——幼儿小班数学听课记录
幼儿小班数学听课记录1
【活动目标】
1、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画出彩虹姑娘的七彩头发。
2、画面饱满,表情丰富。
【活动准备】
绘画纸,教师示范画,勾线笔,各色油画棒,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有哪些颜色?”(出示红、橙、黄、绿、青、蓝、紫颜色)
2、“在一个美丽的村子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彩虹姑娘,她喜欢穿七彩的衣服和鞋子,她还留了一头美丽的七彩头发,她特别的勤劳、勇敢,人人都喜欢她。”
二、引导幼儿从线条、颜色、布局等方面观察示范画。
1、出示老师示范画,**:彩虹姑娘的头发有哪些颜色?脸和脖子是什么颜色?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怎样画头发的?彩虹姑娘的五官是什么样的?她的身上还有什么?
2、引导幼儿观看画面的饱满度,让幼儿知道要把画面画满。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绘画,大胆涂色。
四、幼儿作品展览。
评价: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学习评价别人的作品,哪里画得好,哪里画得不好。(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