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及赏析)

句子 2023-11-10 12:44:39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年轻时登高,豪情万丈,一览众山小。人生暮年再次登临则百感交集。这其间挡不住的是时间的流逝。登高可以一览无余,却也可以浮云遮日,决定的永远都是心境,而悲凉的背后永远是孤独。

  唐武宗会昌五年,平民张祜漫游江南来到池州,在重阳这天,同池州市长杜牧一起登上齐山把酒吟诗。

  张祜一生走南闯北,饮酒无度,是著名的诗人,也因此与杜牧相惜。他很有侠骨丹心,剑法不亚于诗才。狂妄,风流,虽是文人,却喜欢武道。他的特点,在小他十二岁的杜牧身上一应俱全。对于这样的两个才子,如果没有机会指点江山,那么诗歌,美酒,宝剑,美人就会填满他们的生活。所以两个人玩的来,彼此欣赏,更重要的同病相怜。

  杜牧虽是池州市长,却是被排挤才来到此地。人的挫折感不取决于境遇本身,而取决于境遇和自我期待的落差。杜牧和张祜一样,都有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图大治,一座小小的池州城无异于一座美丽的牢房。

  二人登上齐山,登高远眺,风景宜人,大雁的倒影在江面划过,虽然已经秋天,山色依旧青翠。日子是重阳佳节,天气是秋高气爽,有客人相陪,山清水秀,一切貌似都是可喜的。

  人生总是苦多乐少,所以才有尘世难逢开口笑。此刻的欢乐就显得格外难得。既然难得,索性玩得尽兴。在头上插满菊花,否则就不要下山。

  但是这份快乐真实么?两人登高,难道就没有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难道就没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的。快乐其实并不真实,只是一对仕途失意的人强作欢颜罢了。

  除非有合适的官位,可以展尽才华,让天下人仰慕,否则如此心高气傲的才子,岂会因美景,友谊,佳酿,良日而开心。然而对一个五十二岁高龄的张祜,这样的机会恐怕不会再有。因此,面对友人,杜牧何尝不了解他的心事,其实也是自己的心事,这才有了“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既然对着良辰美景,只管喝酒就是,必须喝到酩酊大醉,才算不辜负美好的一天。何必要站在山头,望着夕阳西下,徒增伤感。一个但将,一个不用,显得如此旷达,洒脱。但除了故作旷达和洒脱,还有什么办法?

  谁也无法逆转夕阳西下,错过的青春无法重来,做错的选择失去的机会再也无法挽回,既然到了这个地步,哭笑都不能改变什么,那何不释然呢?人生有赢家,也有输家。赢家自然风光,输家又何必穷形尽相,不妨体面退场。才不失诗人的高贵。

  然而即便是赢家,又何尝不会有夕阳西下的日子,一切赢得的也有失去的时刻。既然赢家和输家有些共同的命运,又何必一个人黯然神伤。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先秦时期齐景公登上牛山眺望国都,想到人生短促,死亡不可避免,在无限的眷恋中无奈落泪。

  可见齐景公悲伤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命运和悲剧,那么对张祜来说就没有必要独自承受。

  诗最后两句才现出杜牧的豁达。跳出自己的小人生,站在旁观者角度看待自己,朋友和一切生活。这是常人很难有的高度。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遭遇看成独一无二的。但往往你觉得天塌地陷,对旁人却可能不胜其烦。如果你可以变换角度,把自己变成旁人,置身事外旁观自己的悲欢离合,就会释怀几分,明白“牛山何必独沾衣”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方面和柴米油盐的自己打交道,另一方面像人类学家一样旁观周遭世界发生的悲与喜。这就是这首登高诗里杜牧呈现给我们的旷达,也是在欣赏美丽诗句之外带给我们的额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