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阁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邻p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停?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a?佗冢?烊鞫?鍪瑁?l?③(sān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邻p(xì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a??lóngzōng):聚集的样子。③??: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干扰
d.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去:距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和解析】*:a
解析: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物待以滋貌
而无物以相之
b.附于物而有声
臣与将*戮力而攻秦
c.非若雷之怒号
若合一契
d.故风之过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和解析】*:b
解析:b.才/表修饰;a.用来;c.像,好像;d.主谓间取消句子**。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b.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c.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d.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和解析】*:c
解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词语“之”句末助词;“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和解析】*:a
解析: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4分)
(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分)
(3)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和解析】*:(1)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往来。
(2)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
(3)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解析:(1)关键词:烦黩、昏秽、游,使动用法:旷、怡;
(2)关键词:尝、止、洋洋乎;
(3)关键词:濯、高、清,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空中发出大声。就因为风借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开关而和生了。土山石崖雄壮而高大,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闵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因为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枝叶缠绕,叶子细小而成长条,奇特而茂密丛集,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流畅通达,具有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闷,洗涤昏沉和污浊,使人精神开朗而心情怡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同自然万物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
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同幽静的泉水淙淙的流过沙石;风稍大,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古乐;那大风吹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敲响大鼓,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非常得意地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松风阁虽处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酷热,冬天不太严寒,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我的心情,使人欣喜快乐,使人整天流连,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才算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吃周粟才算清廉呢?
我是个四处寄居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之时写下些作为松风阁记。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第2篇:《松风阁记》阅读习题解析及原文翻译
松风阁记
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邻p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停?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a?佗冢?烊鞫?鍪瑁?l?③(sān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邻p(xì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a??lóngzōng):聚集的样子。③??: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洒而扶疏扶疏:枝叶残落貌
b.不壅不激壅:堵塞,阻止
c.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干扰
d.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去:距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和解析】*:a解析: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物待以滋貌而无物以相之
b.附于物而有声臣与将*戮力而攻秦
c.非若雷之怒号若合一契
d.故风之过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和解析】*:b解析:b.才/表修饰;a.用来;c.像,好像;d.主谓间取消句子**。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b.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c.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d.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和解析】*:c解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词语“之”句末助词;“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和解析】*:a解析: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4分)
(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分)
(3)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和解析】
*:(1)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往来。
(2)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
(3)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解析:(1)关键词:烦黩、昏秽、游,使动用法:旷、怡;
(2)关键词:尝、止、洋洋乎;
(3)关键词:濯、高、清,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空中发出大声。就因为风借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开关而和生了。土山石崖雄壮而高大,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闵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因为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枝叶缠绕,叶子细小而成长条,奇特而茂密丛集,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流畅通达,具有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闷,洗涤昏沉和污浊,使人精神开朗而心情怡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同自然万物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
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同幽静的泉水淙淙的流过沙石;风稍大,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古乐;那大风吹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敲响大鼓,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非常得意地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松风阁虽处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酷热,冬天不太严寒,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我的心情,使人欣喜快乐,使人整天流连,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才算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吃周粟才算清廉呢?
我是个四处寄居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之时写下些作为松风阁记。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第3篇:《筠州学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又?孜⒍?钇郾《裰?笆て溆谄陡还蠹??卦蜓??冻苤?馍俣?岛瞎兜弥?卸啻怂谆??浪?晕醇坝诤阂病7蛩?呕蚯常??湟迳醺*凰??锈牛??涫夭蛔阏*?涔屎卧眨坑珊褐?浚?炀儆谙缂洌?什坏貌惑朴谧孕蓿唤裰?垦∮糜谖恼拢?什坏貌惑朴谒?АV劣谘?爸?睿?虻糜谛恼*?嗖蛔灾?渲烈病S墒*壑??蛏纤?茫?卤赜猩跽哐桑?穹切澎#×詈河虢裼薪袒??贾?剑?锈孕蜓?芍?ǎ?蚴坑谘?校?裼斜舜酥???群笾??酰糠颉洞笱А分?溃???弦庹?男奚硪灾纹涔?姨煜拢??乇居谙戎缕渲??蛑?吖躺浦?耍??酥??阎烈病R越裰?浚?谌怂?阎琳呒燃敢樱?蛏现?┗???子谒故保?怂?缘贾?绾味??/p>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蔽于传疏传疏: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b.故不得不笃于自修笃:专注
c.以干世取禄而已干:求取
d.岂非信欤信:相信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乱于百家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①人材之乏久矣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①顾所以导之如何尔②故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
d.①相与升降乎其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袁州学记》,却从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学习开始谈,肯定了杨雄通晓先王之道,也肯定了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
b.本文对当世的读书人研读典籍,效法古人,极力赞赏。而又觉得现实社会的淳朴之风已经衰微,养廉远耻之心不足,苟合鄙俗之行有余。
c.文章的第三段说,汉代的读书人是由乡里举荐出来的,他们比当今人读书多,自我修养高。如果使汉代和当今都开设学校,教化培养人才,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就没有彼此的偏差了。
d.文章最后两段选材详略得当,交代了筠州地僻,未能应诏建立学校。二十三年后,董、郑两先生才在此地选地建校舍,使学子们一起来上学。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3分)
(2)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4分)
参考*
16.(2分)d.真的
17.a.介词,被(b.取独代词,这些;c.所用来……的方式……的原因;d.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18.c.“汉代读书人比当今人读书多”有错。
19.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20.(3分)(1)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然士之出于其时者,定语后置;苟简,草率简略马虎简略;语意通顺。各得1分)
(2)(4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迄,到;乃,才;寤,使……醒悟;语意通顺。各得1分)
参考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政事治事理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们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第4篇:《游东山记》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谢过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可言,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4.b5.c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而是那些各具特*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第5篇:阅读*及原文翻译阅读*及原文翻译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节度使,诏以其*当一面,光颜乃壁?匏?C髂辏?笃圃羰鼻?3酰?舫垦蛊溆?哉螅?诓坏贸觯?庋栈倨湔ぃ???锿蝗朐糁校?赐?辉伲?谑豆庋眨?讣?渖砣玮?W永柯眵壁晌奚钊耄?庋胀θ羞持??谑鞘空?埽?裟死1薄5贝耸保?钫虮?凡淌?嗤停?喙瞬豢锨埃?拦庋障劝茉簟J迹?岫刃?恐罹??刮?茏谘裕骸肮庋沼露?澹?亓⒐Α!?/p>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郾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
都统韩弘素蹇纵,*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逮
逮:赶得上
b.光颜乃壁?匏?/p>
壁:构筑营垒
c.相顾不肯前
顾:照顾
d.贼已北
北:败走、败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从河东*为裨将
*,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光颜勇而义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天子于光颜恩厚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d.乃厚赂使者还之
臣乃敢上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善用计谋的一组是
①数搴旗蹈*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
③光颜挺刃叱之
④悉画雷公符、斗星
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
b.*蔡州时,敌*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士气大振,击溃了敌*。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使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
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
参考*
9.c(顾:观望)
10.c(c项,介词,对;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形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11.b(⑤只是表明了李光颜的决心,⑥表明李光颜善于安抚士兵,士兵乐为其用)
12.d(“诚心诚意地进献”有误,都统韩弘是因为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计来瓦解李李光颜*队的斗志,不料被李光颜识破)
13.①(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将”“反”“矢”“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然”“妻子”“蹈”“奈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教给他,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担任副将,*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多次拔取敌旗,踏平敌*,出入神速,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蔡州,李光颜以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李光颜便在?匏?构筑营垒。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起初,敌*凌晨逼近李光颜的*营列阵,部队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劝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拔出大*叱退他,于是士卒争相奋战,敌*才溃败了。在这时候,各路藩镇的部队驻兵包围蔡州十多处,都互相观望不肯向前,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回朝后,对宪宗说:“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一定会建立功勋。”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打死十分之三的敌*,统计他们的铠甲共有三万,全部画上雷公符、斗星,并且题字说:“破城北*。”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邓怀金投降,并且来到李光颜处请求说:“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请您攻打城池,我举火把请求援助,援兵到了,您打败他们,我就把城池献出来。”李光颜答应了他。贼兵败逃后,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邓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打开城门等候。
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私下挟持叛贼,自显威风,并厌恶李光颜对朝廷忠心尽力,想方设法枉曲、毁坏李光颜的名声。于是修饰美女,教会她们歌舞、弈棋等技能,并精心打扮,使她们举止光鲜靓丽,耗资百万,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说:“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我恭敬地进献一些侍奉的人,慰劳您征战的辛苦。”李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李光颜于是*将校,大摆酒宴,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进来,一个个曼妙清秀,举止优雅,全*将士吃惊地注视着。李光颜慢慢地说:“我离开家已久,是为国家分忧,实在没有什么用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替我感谢韩公: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我发誓不和贼兵同生!”指着心脏说:“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于是呜咽泪下,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于是厚赏使者,让他们返回,于是李光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
李光颜秉*忠义,善于安抚士兵,他的部下都乐意被他任用。许州*队强劲勇悍,常常担任各路*队的先锋,所以多次建立功勋。
第6篇:《松风阁记》阅读训练*及考点分析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邻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停?断付?醭ぃ?肫娑?a?伲?烊鞫?鍪瑁?l?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适度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走:淌过d.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
1.b
2.c
3.a
4.(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解析:1.
试题分析:b项:黩:污浊。
2.
试题分析: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3.
试题分析:“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悉”全,都;“焉”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主谓倒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第7篇:松风阁记阅读*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廷伲?断付?醭ぃ?肫娑?a?丌冢?烊鞫?攀琚邸9史缰????柰ǔ┐铮?凶匀恢?簟9侍??梢越夥橱颌埽?踊杌啖荩?跎疋?椋?竦?帕娶蕖R撕酡呤室馍搅种?坷种??荒芪ア嘁病?/p>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
[注]①??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a??lngz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l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gǔ):乱。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生古苔绿,*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洼]①绵幂(m):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2分)
1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6.(4分)(1)建造(2)曾经(3)距离(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1分,扣完为止)
8.(2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5分)
9.(1分)流连忘返(错字扣1分)
10.(2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分)幂、夕、碧、尺。
12.(2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彩。
13.(2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第8篇:蓄养禽鱼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①,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必假口笼中假:借助
b.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殆:大概
c.鸡司晨,犬守夜司:主管,负责
d.尚有听其搴帷入室听:听从,服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予则大违是论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
b.以其异于人声也虽豢以美食
c.是鹦鹉之见重于人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d.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3分)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2分)
12.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
13.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8分)
参考*
8.(3分)d【a联系成语“狐假虎威”;b联系课本语句“殆有神护者”;c联系成语“牝鸡司晨”;d准许,听任,联系成语“听之任之”,课本语句“听臣微志”】
9.c(3分)【a意义不同:却,那么;b连词“因为”,介词“用”;c主谓之间取消*;d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对于,在】
10.(3分)a【误解“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含义】
11.(5分)【靠前句有三个重点词“尤”“殁”“于”,第二句着重考查能否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部分】
(1)(3分)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2)(2分)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
12.(3分)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共6处,标出2处得1分】
13.(8分)【靠前问,4分;第二问,4分;共8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1)猫鸡犬“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肯定的(1分)。但鸡犬“纯公无私”而牺牲个体应得利益,猫则“密迩其君”以“固宠”从而丧失个体尊严,都有个*自由的丧失。所以,应该兼顾公益和私利,以保持个*尊严(3分)。
参考译文
靠声音取悦人的鸟,有鹦鹉、画眉两种。而鹦鹉的价格高过画眉,人们大多喜欢它,因为它能学人说话。我就不大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鹦鹉的长处只有羽毛,它的声音一点可取的地方也没有。鸟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跟人的声音不一样。鸟的声音跟人的声音不一样才更好听,因为人发出的声音就是人的声音,鸟发出的声音就是天籁。我要是想听人说话,满耳都是,为什么还要通过笼中的鸟呢?何况即使是最善于说话的鹦鹉,它的舌头也要比不善于说话的人僵硬,它所说的又不过是人们口头的几句话。像这样鹦鹅受人重视和人如此重视鹦鹅,都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了。至于画眉的灵巧,用一张嘴可以代替很多种鸟的鸣叫,每学一种鸟叫,都非常像,又更加婉转,真是最聪慧的一种鸟。我喜欢和画眉做伴,却怪它容易死,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总是没有活过三年的。可能是因为它技能太多导致的吧?
家里日常畜养的动物,除了鸡和狗之外,还有猫。鸡鸣晨,狗守夜,猫捕老鼠,都是对人有功而且能自食其力的。猫却受到主人的特别宠爱,总和人在一起吃饭,还有人允许猫掀开帐子到床上,与人一起睡觉。鸡栖息在土墙上,狗睡在屋外,住所和饮食都比不上猫。然而人们讲到禽兽的功劳,谈到家居安宁的景象时,就只说鸡狗而不谈猫。若亲近它们对,那么疏远它们就错;若亲近它们错,那么疏远它们就对。不能不在这二者之间迷惑。我认为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亲近猫而轻贱鸡狗的人,就像宠幸奸臣和会谄媚的女子,因为猫不用呼唤自己也会来,即使叱骂也不会离去。因为它跟人亲近,人才会亲近它,并不是它真的有什么值得亲近的地方。鸡和狗,则一心想着自己的职责,一到打鸣和守夜的时候,就各司其责,即使给它美食和好的棚厩,让它放弃职责来享用,这两种动物是宁死也不会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它们跟人的疏远而疏远它们,不是它们有什么该被疏远的理由。比较它们司晨和守夜的功劳,跟猫捕鼠的功劳是有差距的。鸡司晨,狗守夜,忍受饥寒尽职尽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是大公无私的。而猫捕老鼠,在去除祸害的时候又得到食物,这是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是公私参半。
以清廉勤劳自处,不屑取媚别人,是一种让人疏远的方法。而假公济私,亲近主人,是巩固自己受到的宠幸的方法,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但是我要在社会上从事什么职业,一定会效仿鸡和狗,而以猫的行为为戒。唉!亲近和疏远可以讲论,而祸福却说不清。猫能够终其天年,而鸡和狗的死,都免不了被人用*宰和锅煮。看到这三种动物的得失,可以领悟做官守职的难处。我能够弃官不做,远离官场沉浮的负累,真是幸运。
第9篇:《张仪受辱》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②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③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子始与苏秦善
(2)因而数让之
(3)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
(4)使人微随张仪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c.与同宿舍
d.方且报德
18.把文中的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张仪当时□□□□和□□□□的心理状态。(2分)
20.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
16.(4分)(1)交好(2)责备(3)如愿,实现(4)暗暗地
17.(3分)d
18.(5分)苏君担心秦国进攻赵国使合纵的约定失败,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取得秦国大权,因此激怒您,让我暗中送给您钱财,这全是苏君的计谋。(3分)现在您已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告知苏君。(2分)(本题两句话各为一评分单位,分别是3分和2分。靠前句得分点为:“败”,“从”,“莫”,“秦柄”,“*”,“奉”,判断句;第二句得分点为:“请”,被动句。得分点错1处扣1分,把所属评分单位分数扣完为止)
19.(2分)大惑不解(或疑惑不解等);如梦初醒(或恍然大悟等)
20.(5分)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导致合纵失败(1分,这一点不答扣1分),深知只有张仪能得“秦柄”,而自己才能不及张仪(1分),故先召辱激怒张仪,坚定其入秦的决心(1分);又深知张仪家贫不能如愿,暗中资助使他得偿所愿(1分),张仪因感恩苏秦而不攻打赵国(1分,这一点不答扣1分)。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于是就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我难道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划攻打诸侯的计划。
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想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