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地理知识点
1、地理背景:
⑴特征:
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⑵脆弱的生态系统:
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循环
2、问题和解决措施: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
②过度樵采
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④开矿
⑵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
②低温时间长
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
④土壤贫瘠
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地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黄土高原地理知识2
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2、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
3、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的“黄土风情”(1)窑洞(2)信天游陕北民歌(3)黄帝陵
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
2、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缺乏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①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中考地理水土流失的常考知识点归纳3
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多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水土流失受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度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上流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指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①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提高士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以利于水土保持。④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避免由于矿产开发而引起水土流失。
初中地理知识点之黄土高原泥沙4
黄土高原地区的径流主要由暴雨洪水形成,区域差异明显。黄河兰州以上地区多湖泊、沼泽,降雨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广,形成的洪水洪峰小,涨落平缓,含沙量小。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两岸多为沙漠地带,无大的支流汇入,气候干旱,降雨量小,洪水过程更趋平缓;河口镇至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频繁、洪峰高、含沙量大、历时短、陡涨陡落。该区间有三大暴雨中心,相应形成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三大洪水来源区,常常形成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危害极大,如1958年7月17日由三花区间干支流洪水遭遇形成的特大洪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窟野河1959年实测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达1700千克/立方米。
黄河泥沙有四个主要特点:
(1)含沙量高、输沙量大。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911千克/立方米(1997年),均为大江大河之最。河龙区间的皇甫川、孤山川和窟野河,洪水期含沙量常常超过1000千克/立方米;,实测含沙量达1700千克/立方米(窟野河);
(2)地区分布不均。黄河兰州以上面积占34%,来沙仅占9%;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面积占17%,来沙占90%。特别是7.86万平方千米;的多沙粗沙区,来沙占65.2%;
(3)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黄河泥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沙量占全年的90%,尤其是7、8两个月来沙更为集中,占全年的71%。黄河沙量的年际变化不均,泥沙往往集中在几个大沙年份,三门峡站最大年输沙量39.1亿吨1993年),是最小年输沙量3.75亿吨(2000年)的10.4倍;
(4)泥沙主要来源于沟道。据皇甫川、清涧河、洛河流域典型小流域研究结果,沟间地产沙占20%,沟谷地产沙占80%。
总结: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制造窑洞所利用的*质)并含有碳*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5
引导语:怎么设计一份地理有关水土流失的课件?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处于我国多项自然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解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理解当地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循环。
2、要求学生分析过渡*的特殊区位使本区自然灾害多而重,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大范围、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问题上无良方。在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水土保持、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三、教学方法:
对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和歌曲《黄土高坡》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2.地势地貌
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表被厚层黄土覆盖。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二、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和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两个方面。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2.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
(1)古环境特征: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温暖湿润。
古代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越的。历史文献、孢粉与古环境的研究、考古发现及黄土高原的植被遗存,足以说明古代黄土高原是一片森林草原地区,河流泥沙含量较少,分布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塬。
(2)破坏严重:人类活动无视或忽略环境保护,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并酿成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平均每年流失约13亿吨泥沙。在这十几亿吨土壤中,含氮、*、钾量3000万吨。
(3)恢复论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恢复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塞;二是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过度开荒使地表植被覆盖越来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原本平坦、宽阔的塬面越来越小,甚至变得支离破碎。迫于人口压力,又不得不继续在陡坡上开垦。由于生态因子恶*叠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加大了开荒扩种的潜在危险。
三、尖锐的人地矛盾
1.农业垦殖历史悠久
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黄土高原、母亲黄河、始祖皇帝、黄皮肤的子民,这片黄土地以它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河流域人口有着数量多、增长快,分布极不平衡、文化水平较低,结构不尽合理的特点。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1)黄河流域八省区(不包括四川省)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25.1%,而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占该流域人口总数的59.5%,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分布极不平衡。
(2)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人口较少的省份人口政策略有灵活*,1982—1991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国0.9个百分点。
(3)黄河流域地区在全国仍属于不发达地区,在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水平的只占2.3%,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而文盲半文盲人数却占了37.3%,比全国高
5.6个百分点。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在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高于50%。据1996年统计,黄河流域贫困县就有126个,占全国贫困县的21.3%。
3.人口增长已造成生态、经济恶*循环
总结:“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若无尖锐矛盾,环境虽也脆弱,但不会至此,故“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同时具备,互为影响。因此“脆弱”与“尖锐”两词是本节的关键词。
初二上册地理关于土地资源的知识点整理6
1、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
(1)、土地的资源特*:生产*、区域*、动态*、可更新*、多功能*、有限*、不可替代*
(2)、土地的资产特*:商品特*、产权特*、增值特*、不动产特*。
3.土地的属*(书本):资源属*、资产属*、生态属*、工程属*、社会属*、权籍属*资源属*:整体*、生产*、面积的有限*、位臵的固定*和区域差异*、时间变化*、土地的再生*和非再生*、多用途*。
资产属*:供给的稀缺*、位臵的固定*、个体的异质*、使用的永久*和增值*、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流通的特殊*。
生态属*: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4.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5.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过程7
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而且进行得很缓慢,只有冻融交替时稍为显著,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着粗骨*。
高山冻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达50克每千克,说明脱钾不深,矿物处于初期风化阶段。
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在湿冻土分布区,夏季,永冻层以上解冻,由于永冻层阻隔,融水渗透不深,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在干旱冻土分布区,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表土冻结,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复进行着融冻和湿干交替作用,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初中学习方法,夜间冻结,都是由于由地表开始逐渐向下增温或减温总是大致平行于地表水平层次变化着的,所以,在干旱的表土上,强烈的冻结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龟裂。
在极地*沼土区,由于低温,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处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嫌气条件下,虽然有机质形成数量不多,但在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
总的来说,冻土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
总结:矿物质也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一个黑蓝灰*的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钙累积,致使土体呈碱*,表土结皮和龟裂等。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过程]相关文章: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利用8
冻土分布区气候严寒或干寒,且有永冻层,土壤自然肥力很低,不经改造不宜于农用,*沼土上生长有鹿的主要饲料——地衣,所以发展养鹿业乃是利用*沼土的重要途径之一。
冻融作用
冻土地区气温低,土层冻结,降水少,流水、风力和溶蚀等外力作用都不显著,冻融作用则成为冻土地貌发育的最活跃因素。随着冻土区温度周期*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坏,沉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在冻土地区的岩层或土层中,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裂隙和孔隙,它们常被水分充填,随着冬季和夜晚气温的下降,水分逐渐冻结、膨胀,对围岩起着很大的破坏,使裂隙不断扩大。至夏季或白昼因温度上升,*体融化,地表水可再度乘隙注入。这种固温度周期*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冻融风化不仅造成地面物质的松动崩解,形成了冻土地区大量的碎屑物质,而且在沉积物或岩体中还能产生*楔、土楔等*缘现象。由于地表水周期*地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体填充,形成了上宽下窄的楔形脉*,称为*楔。*楔的规模大小不一,小的楔宽只有数十厘米,深不足1米;大的楔宽可达5~8米,最大深度可达40米以上。当*楔内的脉*融化后,裂隙周围的沙土充填于楔内,形成沙楔。沙楔也可能是地面冻裂以后,没有形成脉*,砂土就直接填充在裂隙中。
融冻扰动一般发生在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内。当活动层于每年冬季自地表向下冻结时,由于底部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其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土层(含水土层),在上下方冻结层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变形,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融冻褶皱,又称*卷泥。
融冻泥流是冻土地区最重要的物质运移和地貌作用过程之一。一般发生在数度至十余度的斜坡上。当冻土层上部解冻时,融水使主要由细粒土组成的表层物质,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从而使上层土层具有一定的可塑*,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融冻界面向下缓慢移动,形成融冻泥流,年平均流速一般不足1米。由于泥流顺坡蠕动时,各层流速不一,表层流速大于下层,所以有时可把泥炭、草皮等卷进活动层剖面中,产生褶皱和圆柱体等构造形态。[6]
总结:可燃*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而在冻土层内有更好的可燃*开发条件。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利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