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稚川山水》翻译赏析
《题稚川山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前言】
《题稚川山水》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注释】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翻译】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嘉州南安(四川乐山夹江县)有小河曰:稚川溪,系晋人葛洪炼丹之地。或亲临稚川。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第2篇:题稚川山水的阅读*及翻译赏析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主要运用了何种写景手法?(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参考*
1.景物:松下的茅亭、汀沙、云树(2分)
写景手法:①由近及远②凉是触觉,苍苍是视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2.行人无限秋风思:出行在外的悲凉。(2分);隔水青山似故乡:对故乡的无限思念。(2分)
阅读练习二: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靠前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靠前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
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参考译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赏析
《题稚川山水》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山水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第3篇:《题稚川山水》阅读*及翻译赏析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主要运用了何种写景手法?(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参考*
1.景物:松下的茅亭、汀沙、云树(2分)
写景手法:①由近及远②“凉”是触觉,“苍苍”是视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2.行人无限秋风思:出行在外的悲凉。(2分);隔水青山似故乡:对故乡的无限思念。(2分)
二: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靠前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靠前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
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参考译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赏析
《题稚川山水》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山水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第4篇:《题稚川山水》全文赏析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第5篇:思乡诗题稚川山水赏析
《题稚川山水》是戴叔伦在宦游途中创作的一首古诗,抒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思乡诗《题稚川山水》的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五月的松下茅亭清凉宜人,汀沙、云树在晚霞中呈现苍苍之*。行人感受到无尽的秋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眼前的青山绿水仿佛是故乡的倩影。
这首小诗描绘了如画的风景,情感丰富。稚川的具体地理位置不详,但从诗中描绘的景*来看,可能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在新城和东阳担任县令,所以这里描绘的山水可能是这两地的一处。
前两句通过景物描写,从近及远展现了松下茅亭的清凉,以及汀沙、云树的苍苍景*。茅亭成为诗人欣赏稚川山水的地方,五月的时候,尽管天气已经开始变暖,但茅亭仍然凉爽,为行人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息场所。从后文提到的“行人”来看,诗人可能是在旅途中路过这里,偶然在茅亭歇脚,为他的览眺增添了一份意外的喜悦。
接下来的两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描述了茅亭眺望的中景和远景。江流近在眼前,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在傍晚时分,这些景*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苍苍茫茫的*调。这两句通过茅亭的视角,勾勒出了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的稚川山水画。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两句表达了行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秋风思”引用了张翰秋风思故乡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无限的乡愁。面对对岸的青山,诗人突然感觉它们竟然有些像故乡的山,引起了更加强烈的乡愁。戴叔伦是金坛人,有山有水的故土。在旅途中,他突然发现对岸的青山竟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是在他乡遇到了故知,这种意外的欢喜和亲切感不言而喻。然而,这种“似”只是表面的相似,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诗人才会在欣喜之余更加强烈地思念故乡。这两句表达了瞬间的感觉和联想,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蕴含了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有对“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叹息。情感内涵非常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是“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则展现了画笔所无法达到的诗的深层意境。画面上可以呈现出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无法描绘出行人内心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表达出怀着无限乡愁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发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无法取代山水诗的原因在于它缺乏直接的抒情*。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是因为最后两句融入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并不是普通的思想和情感,而是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传递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感,给人深刻的印象。
戴叔伦是唐代诗人,字幼公(或次公),金坛人。他的诗歌主题多涉及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他的诗歌涉及多种体裁,展示了丰富的创作才华。
第6篇: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赏析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内容】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从诗的内容可知,此篇当作于作者宦游途中。“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正写稚川山水,是行旅之中偶值的一番景*。这景*似乎寻常,然而,设身处地站在“五月”“行人”角度,就会发现它的佳处。试想,在仲夏的暑热中,经日跋涉后,向晚突然来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江中汀洲,隔岸的青山,上与云平的树木,*调深沉怡目(“苍苍”),象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凉”字就传达了这种***。
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转引自《司空表圣文集》卷三)这里的写景,着墨不多,有味外味,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确有“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意趣。
前二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二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发。第三句的“秋风思”用晋人张翰故事。张翰被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这里的“秋风思”代指乡情归思。它唤起人们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行人无限秋风思”,这一情感的爆发,其诱因非他,乃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
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方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是颇具匠心的。由于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的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往往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那原委往往颇费寻思。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动人发现于末句点出,也就更近情理,也更耐人寻味。欧阳詹《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一诗与此诗意近:“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与识,独自故园情。”它一开篇就写出那个动人发现,韵味反浅。可见同样诗意,由于艺术处理不同,也会有高下之分的。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