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恍酥?樱∑淙羰牵?肽苡??拷穹蛱煜轮?四粒?从胁皇壬比苏咭病H缬胁皇壬比苏*?蛱煜轮?窠砸?於???印3先缡且玻?窆橹??伤??拖拢?嫒凰?苡??俊??/p>
注释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拢?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
(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本文特点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盼望不嗜***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人,如甘霖惠旱苗,*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图霸的一类角*,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2篇: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
原文阅读: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恍酥?印F淙缡牵?炷苡??拷穹蛱煜轮?四粒?从胁皇壬比苏咭病H缬胁皇壬比苏*?蛱煜轮?窠砸?於???樱〕先缡且玻?窆橹??伤??拖拢?嫒凰?苡??俊??/p>
翻译译文或注释: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第3篇:孟子见梁襄王原文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恍酥?樱∑淙羰牵?肽苡??拷穹蛱煜轮?四粒?从胁皇壬比苏咭病H缬胁皇壬比苏*?蛱煜轮?窠砸?於???印3先缡且玻?窆橹??伤??拖拢?嫒凰?苡??俊?/p>
注释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
(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本文特点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盼望不嗜***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人,如甘霖惠旱苗,*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图霸的一类角*,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4篇:《孟子见梁襄王》翻译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孟子见梁襄王》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见梁襄王对照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见梁襄王》翻译]相关文章:
第5篇:《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全文如下:
出处或作者:《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第6篇:孟子见梁惠王*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上,卑***尊,臣***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及*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9.(1)(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兵车)不算不多。
(2)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不会满足的。
(3)没有讲仁义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道义却不顾自己君王的人。
10.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11.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12.治国应以仁义为先,“先义后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第7篇:孟子见梁惠王阅读*及原文翻译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虎嘈酥?樱?淙缡牵?肽苡???穹蛱煜轮?四立嵛从胁皇壬比苏咭玻?缬胁皇壬比苏*?蛱煜轮?窠砸?膦舛???樱?先缡且玻?窆橹?散纤??拖拢?嫒凰?苡??'”
【注释】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11)由:通“犹”。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
2.翻译
(1)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
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无辜,*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第8篇:《季梁谏追楚师》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作品介绍】
《季梁谏追楚师》所记的是楚征伐随过程中的一节。随国的贤臣季梁给随侯的进谏,说出了“民为神主,先民后神”哲理。“忠于民而信于神”,是本篇的主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迷信盛行,国家把祭神和练兵打仗当作头等大事;可是《左传》中多次提出民本思想,例如本篇中的季梁,就说:“民,神之主也。”并用这种观点,对祭礼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使随侯“惧而修政”,没有上楚国的当。
【原文】
《季梁谏追楚师》
出处:《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楚武王侵随,使?章求成焉①,*于瑕以待之②。随人使少师董成③。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④:“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⑤,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⑥:“季梁在⑦,何益?”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⑧,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环誓]⑨,粢盛丰备⑩,何则不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蠡也⑾,谓其备?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粢丰盛⑿。’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⒀:‘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⒁。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祀⒂。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释】
①?章:?,读音wěi,人名。
②瑕:随国的地名。
③少师:官名。董:督察。
④斗伯比:人名,楚国大夫。
⑤张:读音zhàng,自大。
⑥熊率且比:人名,楚国大夫。
⑦季梁:人名,随国贤能之臣。
⑧祝史:官名,掌管祭祀。
⑨牲?唬?唬?烈?uán二,毛*纯而体完具的牲畜。?:读音tú,肥壮。
⑩粢盛:读音zī、chéng,盛食的祭器。
⑾?蠡:读音cù、luǒ,六畜之病。
⑿?:洁。
⒀醴:读音lǐ,甜。
⒁慝:读音tè,邪恶。
⒂?祀:?,读音yīn,对天神之祭。
【白话翻译】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大夫?章求和,驻*在瑕地等候消息。随国人派一位少师主持和议。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国在汉水以东不能得志,这种局面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充*队,装备武器,用武力压制小国,小国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来图谋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随国最大,随国一骄傲,必定轻视周围的小国。小国脱离随国,符合楚国的利益。随国的少师很自大,请摆出老弱士卒给他看,以助长他的骄傲。”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个办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着想,少师是会得到他们国君的宠信的。”楚王就撤去精锐*队和装备,而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击楚*。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拦阻随侯,说:“上天正授予天命给楚国,楚*做出的软弱姿态,大概是要引诱我们。君王急什么呢?下臣听说过小国能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邪恶。所谓道,就是对百姓忠心,对神灵诚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实的言辞祝祷神灵,这就是诚信。现在百姓挨饿而君王满足私欲,祝史假报功德以祭告神灵,下臣不知道这样的小国怎能抵抗大国。”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壮,祭祀的谷物也都丰盛齐备,怎么不诚信?”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教养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所以祭祀时奉献牲畜祝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繁殖很快,不生疥癣之类的疾病,各类良种应有尽有。奉献谷物祝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碍农事,百姓和睦,年成富饶。奉献甜酒祝告说:‘米又好,酒又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无违背德行的念头。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邪恶之心。所以要提倡致力三时,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这样一来,百姓和睦,神灵也降福给他们,因此事情一做就能获得成功。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自己祭祀丰盛,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同姓的兄弟国家,也许可以免于患难。”
随侯害怕,就着手治理政事,楚国遂不敢进攻。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讲解】
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祗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
第9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靠前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