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弟侄书堂》原文及译文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
注释
(1)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在不顺利的时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养。 (2)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3)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4)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5)书案:书桌。案:几案。 (6)砚:砚台,用来磨墨的一种文具。 (7)终身事:这里表示少年时辛苦是为了终身的大事。 (8)惰,懈怠。寸功,形容极小的功夫。
翻译:
处境穷困但知识没变, 战乱时与往常一样努力学习。 故乡虽战火纷飞, 弟侄还在学习知识。 窗外的竹影在书本上摇摆, 野外泉水声进入砚池中。 年少的辛苦是有益终身事, 不要对光*放松努力
意思: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业也就寸寸丧失。“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
前句是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悔之已晚。后句是危言警示,有的年轻人认为光*无限,可以不断索取,寸寸浪掷。因之大喝一声: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业也就寸寸丧失。“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此诗是一首七律。这两句是告诫弟侄——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这两句情味恳直,旨意深切。前句是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悔之已晚。后句是危言警示,有的年轻人认为光*无限,可以不断索取,寸寸浪掷。因之大喝一声: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业也就寸寸丧失。“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年心地清明,容易接受知识;少年又心*未定,容易分心旁骛,视学习为畏途;而学习的道路决不因畏惧而平坦。因此杜荀鹤在表扬之余,特地拈出“辛苦”二字相激励:“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读书求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恒心和毅力、坚持和忍耐,但这一时的辛苦换来的将是终身的快乐和成功的基石。这是对子弟的勉励,也是对天下少年的劝诫。
第2篇:题弟侄书堂翻译及赏析
《题弟侄书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荀鹤。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
【前言】
《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注释】
①何事:为什么。
②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③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④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⑤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⑥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⑦案:几案。
⑧惰:懈怠。
【翻译】
处境穷困但知识没变,战乱时与往常一样努力学习。故乡虽战火纷飞,弟侄还在学习知识。窗外的竹影在书本上摇摆,野外泉水声进入砚池中。年少的辛苦是有益终身事,不要对光*放松努力。
【鉴赏】
窗外翠竹的影子投射于书案。暗暗竹影在书案上摇来摇去,很像是在运笔书写,似乎在和书堂主人比试书法,使书堂主人临案挥毫更富情趣。淙淙泉声和霍霍的磨墨声*共鸣。砚池中像是翻动着野泉的声浪,令墨香雅趣更浓。竹影摇曳,暗写好风细细;泉声可闻,知书堂临泉而筑。眼前摇竹影,耳畔响泉声,书堂何等幽雅,主人又是何等高雅。
第3篇:题弟侄书堂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荀鹤。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
[译文]
处境穷困但知识没变,战乱时与往常一样努力学习。故乡虽战火纷飞,弟侄还在学习知识。窗外的竹影在书本上摇摆,野外泉水声进入砚池中。年少的辛苦是有益终身事,不要对光*放松努力。
[鉴赏]
窗外翠竹的影子投射于书案。暗暗竹影在书案上摇来摇去,很像是在运笔书写,似乎在和书堂主人比试书法,使书堂主人临案挥毫更富情趣。淙淙泉声和霍霍的磨墨声*共鸣。砚池中像是翻动着野泉的声浪,令墨香雅趣更浓。竹影摇曳,暗写好风细细;泉声可闻,知书堂临泉而筑。眼前摇竹影,耳畔响泉声,书堂何等幽雅,主人又是何等高雅。
第4篇:《题弟侄书堂》赏析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这两句是说,书堂窗外有茂密的翠竹,风动竹摇,影落书案之上;室外山泉潺潺,流入洗砚池中。环境幽美清静,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出自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
注
砚池:此指洗砚的水池。
案:几案。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参考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
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
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
对着匆匆逝去的光*,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赏析
《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第5篇:《题弟侄书堂》全诗翻译及赏析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这两句是说,书堂窗外有茂密的翠竹,风动竹摇,影落书案之上;室外山泉潺潺,流入洗砚池中。环境幽美清静,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出自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惰寸功。
注
砚池:此指洗砚的水池。
案:几案。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参考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
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
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
对着匆匆逝去的光*,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赏析
《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第6篇:与子侄书原文及翻译
导语:《与子侄书》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先舒写的一封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与子侄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及参考!
原文
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神,近里着己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
译文
(我)年纪轻,精力旺盛的时候,却精神涣散,没有志向,放纵自己在外面应酬。这种无意义的事做多了就会妨碍有意义的事情,将年华虚度,才情浪费。等到知道了要集中精神,将分散的精力收聚回来时,却又年纪和精力不济,就像路途长远而太阳西下,已经不能发愤而有所作为了。回首想一下,真应该痛哭一场!你们虽然还是少年,但时间很容易流失,我这些话应该让你们猛然醒悟。
肆:放纵.
年力:年纪和精力.
堪:承受.
及至:等待.
向:从前.
浪掷:虚掷.
汝:你.
常:常常,经常.
近里着己:靠近内里,附着己身。意谓将分散的精力收聚回来。
斯:这.
言:话.
与子侄书赏析
观乎天地,察乎万物,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唯有正气长存。犹如种子之进化,优良品质铸就的灵魂,绵延万代,有益社会,促进世界繁荣。丑恶者败坏,神憎鬼厌,天地灭之。
人生也是如此,优者存,劣者汰。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发展,人生也需要不断完善,所以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进取,心怀天下,铸就你的高品质灵魂,做有用之人,才是完善人生的真谛。
人生之所以伟大,不是他的体格、饭量与力气超出常人,也不是他的钱多权重,而是他的灵魂。体貌不过于五官、四肢,相差无几,但是能力贵贱、智愚优劣则有天壤之别,无非在于他们的精神品质,在于他们的灵魂,所以灵魂有高低之别。人生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拥有足够的知识、品格、意志、心怀天下,成就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铸就了高贵的灵魂。
人生不是只有吃喝玩乐,过日子,假如,你甘于平庸,只知挣钱,吃喝玩乐,苟且人生,那么你的灵魂自然就是低档,甚至卑微的,那就如同行尸、草木一般;如果你为了挣钱自乐,而不择手段,侵害他人,破坏公共道德和秩序,那么你的灵魂就肮脏卑劣的灵魂,是有罪的。
我的名片一直印着“聪明而正直、勇敢而不莽、*而不霸”,就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要求。希望你们也能领会得到,铸就你们的灵魂基础。一个高品质的灵魂首先来自于他的学识与修养,把握知识的力量,懂得道义,学会做人,拥有高尚的品德,即便在环境的局限下,不能有大作为,也不会出卖灵魂,苟且富贵,这就是懂得独善其身,拥有高贵灵魂之人。倘若一个人只学了方法知识,却不去修养自己的品德,仅仅知道以自己的技能去损人利己,持强凌弱,那么他的灵魂就丑恶了。即便得逞一时,也必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孙子兵法》的靠前篇“始计篇”,首先就讲“兵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法,五曰将”,把道义放在谋略的靠前位,可见古人非常明白做事要得道的道理,否则再高的谋略,也会因违背自然,违背道义而失败。黄石公的《素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先莫先于修德,败莫败于多私”。古人云:“邦无道不入”,“无道,富且贵,耻也”等,都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必须不断地修养完善自己。
然而,这一切都从学习明理开始。如果你很堕落,不想读书见识,那么你的一切认知来源都仅仅局限于狭隘的身边,将以小山沟的猴王为楷模,以山野的是非为是非,计较于口角草木之间,无异于井底之蛙。所以,我希望你们要有雄心,走出小山沟,争取到外面求学的机会,看看外面广大的世界,学会*进取。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只有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会认识自己的渺小与局限,从而谦虚进取。看看古今中外,多少风流人物,他们是如何展示精彩人生的,要么智慧超群,要么勇猛绝伦,要么品格超凡,要么觉悟脱俗,要么个*独秀,要么功勋卓卓,名垂青史,要么恶行累累,遗臭万年。这都是广阔世界中的精彩,各有千秋。他们无不展示超人的意志与才能,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他们相比,我们算什么?
看看天地的广袤,山河的壮丽多彩,人风的多样,人*的多姿;感受一下天地之悠悠,战场之沧桑,学海之无涯,以触发灵感,感悟天地与人生。这都是上智者的必修课程。
唯有读书见识,才能吸食前人的精神食量,智慧经验,壮大自我;才能看见社会落后与不公的一面;才能拥有担当匡复的能力与精神,心怀天下,铸就你的灵魂。否则你可能是只知挣钱过日子,追求自我的发达,而不顾大局生死之人。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生,没有学到更好的良知与品格,即便你很有财富与权势,也还是“野蛮”状态,丑恶的灵魂。唯有智慧与品格的提升,我们才具备做一个有用之人,高贵的灵魂。古人云:修身、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强者造福人类,引领潮流,弱者无所事事,暗昧人生。能力虽有大小,但我们永远都应该向强者看齐,追求进步,否则,我们只能是庸庸的贩夫走卒。完善自我的基本道理在于,不要成为被同情的弱者,要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能够造福人类的强者。这就是“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道理。如果一个连独善其身的水平都没有达到,那么,他可能就是社会的负面了。
西方人最明白的一个道理,靠着富人的施舍是永远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的。因此,它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首先应该的就是学会*进取,而后开创、济天下。
当你从立志求学到蓄养足够的学识修养,再到心怀天下的时候,你的人生才会向得道多助迈进,实现理想——济天下。这才是有用的人生,高贵的灵魂——聪明正直,*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