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

综合 2024-10-13 01:27:45

【原文】

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

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一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翻译】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一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一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全篇虽无一句写女子的泪眼与叹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融汇在一起,借助于“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又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深婉的情思,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一融的佳作。(20xx、02、07)

子夜秋歌翻译及赏析2

《子夜秋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言】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秋歌》翻译赏析3

《子夜秋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言】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秋歌古诗翻译及赏析4

《子夜秋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言】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赏析5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名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作品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原文及赏析6

【诗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哪天才能荡平胡虏,让我的丈夫不再远征啊?平:荡平,扫平。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蔑称。良人:此是妇女对丈夫的称谓。

【用法例释】用以表达渴盼战争结束,征人早归的愿望。

[例]女主人公踽踽凉凉、独望夜空,多么希望那象征着战争的天狼星快快隐去,好让征人早日归来,鸳鸯成双。然而那天狼星依旧闪烁夜天,不见有消隐的时候!“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胡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蔑称。句意:什么时候才能平灭胡虏,丈夫停止远征呢?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

【全诗】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注释】

①长安:唐朝京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织好的布帛放在砧石上,用杵捶打使之绵软,便于裁剪缝制。成衣浆洗后往往也用此法捶打,使之整洁熨贴。秋天换季,家家准备御寒衣服,所以月下响起一片捣衣声。

②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关情,指思念玉门关外戍守的丈夫之情。

③胡虏:指北部边疆的敌人。良人:古代妻子称丈夫为“良人”。罢:停止。

【翻译】

一片皎洁的月光洒满长安城中,千家万户响起杂乱的捶衣之声。

秋风萧萧吹不散夫妻别离的愁苦,总都是对戍守玉门关丈夫的思念之情。

哪一天才能平定北疆犯边的虏寇,丈夫结束战争踏上归程?

【鉴赏】

此诗又名“秋歌”,诗人用浓郁的抒情笔调真切动人地表达了古代妇女渴望消灭外患、夫妻团聚的心声。

明月高悬,银光满地,长安城沐浴在一派柔和的清辉里。月光下传来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那声音此起彼伏,互相应和,连成一片,划破了夜空的寂静,一下下、一声声,都仿佛震响在人的心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如诗如画而又动人心魄的意境之中。

明月,自古以来便是引发相思的触媒;捣衣,则极易勾起对远人的怀念。何况这是为远在边关的征人捣制寒衣,更何况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无比深沉而又浓烈的思念氛围之中。这是何等令人惊心动魄!秋风可以将捣衣声传得很远、很远,却吹不尽女子对远戍玉门关的亲人的思念。“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两句写得情景交融,将女子思念征人那缠绵悱恻的柔情蜜意和绵绵无尽的深长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上四句,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一片*调浓重的秋*,以此烘托出思妇深厚沉郁的感情。将思妇之情表现得如此境界阔大又如此使人回肠荡气,在同类题材中实不多见。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结末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思妇这动情的呼喊,不仅反映了她们发自肺腑、梦寐以求的渴望,而且代表了漫长封建社会里饱尝战争之苦的劳动*的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同情*的诗人自己由衷的愿望?这两句将此诗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由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拓展到表现*迫切希望战胜敌人,赢得和平与幸福的良好愿望。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子夜变歌》,相传是晋代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造的,因为产在吴地,又名《子夜吴歌》。李白此题承四时歌而来,分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首是其中之一。《子夜吴歌》一般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之情,从这首秋歌可以看出,李白不论在体裁还是内容上都有所创新。杨慎称赞李白乐府诗“如李光弼将子仪*,旗帜益精明;又如神僧拈***语,信口无非妙道”(《杨升庵外集》),这一拟古乐府而能别出新意的特*,于此诗可见一斑。

子夜秋歌全文及赏析7

《子夜秋歌》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2、玉关:即玉门关。3、虏:对敌方的蔑称。4、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评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