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为大室原文附翻译
一、原文: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二、翻译:
齐宣王盖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香居问齐宣王说:“晋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淫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香居说:“臣请求回避。”于是香居小步快走着往外走。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第2篇:齐宣王好谀文言文翻译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齐宣王好谀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齐宣王好谀
文言文《齐宣王好谀》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
①说:同“悦”。,喜欢
②强:指强弓
③石: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文中的“三石”与“九石”。均非实指。“三石”,指强度一般的弓,“九石”,是指强弓、硬弓。
④引:拉
⑤中关:拉到满弓一半。关,同“弯”
⑥不下:不少于
【翻译】
齐宣王喜爱射箭,因为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而高兴,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拓展阅读:好谀亡国的寓言故事
虢(guo)国的国君平日里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吃喝。国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车夫:
“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国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国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
车夫见状,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国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如果一个人只爱听奉承话,听不进批评意见,又一味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
[齐宣王好谀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第3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照小贰督钦小肥且病F涫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翻译:
齐宣王在他的雪宫接见孟子。王说:“有修养的贤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得不到这种乐趣,就会埋怨君主。得不到乐趣就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能跟天下同乐,跟天下同忧,做到这步而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的,简直不可能。从前齐景公向晏子求教说:‘我准备到转附,朝??两处去游览,再顺着海滨南行,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题提得多好啊!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做巡狞。所谓巡狞,就是巡视诸侯守卫的疆土。诸侯去朝拜天子叫做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报告他所承担的职责。没有跟事情不相关联的,春季巡察农耕而补助贫困的农户,秋季巡察收获而帮助歉收的缺粮户,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来游历,我怎能得休息?我王不来巡视,我怎能得到赏赐?巡游又考察,诸侯应效法。’如今就不是这样,国君出游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民吃不到食物,劳苦者不得喘息。人们怒目而视,怨声不绝,百姓(被迫)作恶。(这种巡游)背逆天意,欺虐百姓,吃喝挥霍如流水。真是‘流连荒亡’,诸侯们都为此担忧。丛上流往下游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往上游乐而往返叫做‘连’;无节制地打猎叫做‘荒’;无休止地酗酒叫做‘亡’。古代的圣君,既没有这种‘流连’,的癖好,也没有这种‘荒亡’的表现。这就只有看王的选择决定了。’景公很高兴,在都城作了充分的准备,再驻扎郊野。于是打开仓廪,赈济贫困。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出君臣同乐的乐曲来!’这就是《徵招》、《角招》之曲。歌词中有‘爱护国君究竟有什么过错’的字样,即‘畜君何尤’,所谓‘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第4篇:齐大饥原文及翻译
《齐大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出自《礼记·檀弓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齐大饥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齐大饥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地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第5篇: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翻译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
第6篇:《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翻译
《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
作者:刘向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翻译: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