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东溪》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东溪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注释
⑴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野凫:野鸭。
⑶蒲茸:初生的菖蒲。
⑷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⑸薄暮:黄昏。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创作背景
皇?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第2篇:梅尧臣《陶者》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注释
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⑷沾:同“沾”。
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宓摹缎量嘈小反痈?吒钩ぜ⑷胧帧O啾戎?拢?芬⒊即耸?瓷找すと耍?拖缘檬?中掠薄U饬骄溆械谋咀幼鳌笆?覆徽茨啵?薄笆?弊炙洳蝗纭按纭弊旨庑拢??残闯隽烁患易拥母?静焕投?6?浴傲哿邸毙稳荽笙茫?蜗笠卜浅O拭鳌J?擞米旨蛄罚??馍羁蹋?林?⑷松钍?/p>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第3篇:陶者梅尧臣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者梅尧臣古诗带拼音版,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一起学习一下陶者梅尧臣古诗带拼音版,陶者古诗的意思,陶者梅尧臣古诗赏析吧!
1陶者梅尧臣古诗带拼音版
táozhě
陶者
méiyáochén
梅尧臣
táojìnménqiántǔ,wūshàngwúpiànwǎ。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cùnzhǐbùzhānní,línlínjūdàshà。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陶者古诗的意思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3陶者梅尧臣古诗赏析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陶者梅尧臣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梅尧臣古诗《陶者·陶尽门前土》
2.古诗原文赏析与翻译
3.古诗《乞巧》原文翻译赏析
4.长安遇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5.陶者梅尧臣阅读*
6.《陶者·陶尽门前土》诗词翻译及赏析
7.赏析岑参古诗原文
8.古诗无题原文及对照翻译
第4篇:《东溪》译文及赏析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兔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
⑴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
⑶野凫(fú):野鸭。
⑷着(zhuó)花:开花。
⑸蒲茸:初生的菖蒲。
⑹净于筛:被筛选干净。
⑺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⑻薄暮:黄昏。
参考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创作背景
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赏析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靠前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相同。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我写照。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宇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是东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所云“孤屿”。谢灵运有《江中孤屿》诗),而蒲茸为宣城山水间常有之植物。加上“浅浅”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山净江空水见沙”,韩愈曾经这样写过。但韩写的是江是急流;梅尧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和、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尽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归来”。这和王安石“爱此江边好,流连至日斜”(《小舫》),用意相同。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驰逐,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两句中有四层转折,在多狄转折中,写出最深层的含义,此是韩、柳“古文”的长技,以梅尧臣为“开山祖师”的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要就表现在这等地方。它的长处,在于“尽意”;但言之太尽,形象*不免有所减溺,此诗末两句即过于质木。
这首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至于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对诗歌语言的发展,很有作用。尤其是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
第5篇:梅尧臣的诗词《金山寺》的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金山寺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译文
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
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
注释
⑴吴客:指作者。
⑵夕曛:落日的余晖。
⑶巢鹘宁窥物:相传金山旁的鹘山上栖居着鹘鸟。鹘鸟从不来金山跟海鸟搏斗,也不从附近的山上拿东西当食物,所以这么写。鹘:一种凶猛的鸟。
蔡谟(mó)(281年—356年),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东晋时期重臣,与诸葛恢、荀?并称为“中兴三明”,又与郗鉴等八人并称为“兖州八伯”。早年即被举孝廉、秀才,受州府及司马越征辟,但他不应命,渡江避难,被时任东中郎将的晋明帝引为参*。晋元帝为丞相时,辟蔡谟为掾属,又转任参*。历任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侍中等职。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之乱时,蔡谟参与平叛有功。事后迁侍中、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赐爵济阳男。又迁太常,领秘书监。郗鉴去世后,任征北将*,都督徐、兖、青三州*事。康帝即位后,入朝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又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
后被正式拜为侍中、司徒,但蔡谟在三年内执意推辞不就任,险些被执政的殷浩处决,经荀羡提醒,殷浩才将蔡谟免为庶人。此后,蔡谟便闭门不出,终日教授子弟。数年后,再任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他称病不朝,无心政事。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谟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赠侍中、司空,谥号文穆。
第6篇:梅尧臣《鲁山山行》翻译及赏析
【原文】
鲁山山行——[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鲁山: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是说一路上见群山忽高忽低,恰恰与我爱好旷野的情趣相合。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egra一ve;),心意满足。
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改,改变,变化。
幽径:小路。
迷:沉醉,迷恋。
熊升树:熊爬上树。
何许: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一声鸡叫,暗示山里有人家。
【翻译】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一合了我爱好自然景**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独自一个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游览的野趣,竟然忘记了已经走到了什么地方。太陽升高了,霜雪融落了,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一潺流水。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赏析】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曾任主簿、县令等职,一生贫困不得志。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浮艳和晦*两种不一良诗风,主张诗歌应“平淡”而有现实意义,在北宋诗坛影响较大。他有不少反映*贫困生活、揭露官吏残暴的作品。一些写景抒情诗意境较清新。欧陽修《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有这样一段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以用来评价这首诗写景的亲切生动。梅尧臣有《宛陵先生集》传世。
本篇是梅尧臣的写景名篇,作于康定元年(1040),即诗人任襄城县知县期间,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表现的是诗人喜欢游历山水的“野情”。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景象十分壮观,正好迎一合了我爱好大自然的情趣。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其中开篇靠前句就表明了诗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句则交代了喜爱的原因。按常规语言习惯,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诗人感到恰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而这里倒过来写,显然是另有用意。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这第二联是在集中笔墨写“山行”,靠前句承接上联“千山”写“好峰随处改”,第二句扣题目“山行”,写诗人独自在山中游览的感受。“好峰随处改,”即随便走到一处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移步换形,每向前走一段路,换一个角度,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处截然不同的峻岭奇峰,所以说“好峰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得妙,“好峰”之所以“改”,是因为“行”,揭示了题目中的“山行”的内涵。这是写的山,而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则是另一番境界,“幽径”是说蜿蜒曲折,深邃幽静;“独行迷”是说一个人行走其间,沉迷于幽静,流连于深邃,不知不觉迷失了来路,迷失了方向,不知自己走到什么地方去了。这里反映了诗人独自游山的真是体验。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此联与上一联有所不同,写的是动一态景物,同时也通过动一态景物的描写告诉了我们诗人“山行”的季节时令,即“霜落”、“林空”皆点明季节是在深秋,深秋寒凉才会有“霜落”,树叶落尽才会显得“林空”。再进一步看诗句内部的联系,“霜落”熊才能“升树”,否则是不易爬上去的;“林空”才能轻易看见“鹿饮溪”,否则浓密的树荫会障你的眼。“熊升树”写出了艳陽已高照,山间变得温馨明媚了;“鹿饮溪”写出了林间的空旷,也写出了安逸与恬静。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最后两句是写人家的所在,也是写诗人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诗人游历于奇峰峻岭之间,流连于幽深宁静的小路之上,不免要在心里产生遇到人家的渴望,可是人家又在哪里呢?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白云缭绕的群山深处远远地传来了一声鸡鸣,骤然解一开的诗人心中的焦虑和疑一团一。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情因景生,景随“行”移,以典型的景物衬托出了诗人的“野情”。另外,作品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空旷寂静的山林,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空旷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给人留以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