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全诗翻译赏析

综合 2024-10-12 05:27:27

这首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深情描绘了春风湖上亭的美景和诗人对故居的依恋难舍之情。诗中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春日湖上亭的情景,包括轻盈的柳条和藤蔓,以及长久相伴的黄莺。在诗人即将离别之际,这些景物仿佛也流露出了难以割舍的别情,情感交融、动人心弦。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命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伤与留恋。

这首诗的字句选用恰当,特别是运用了“系”字,巧妙地表达了不舍离去之情,与柳条、藤蔓的修长特点相得益彰。同时,诗人对黄莺的描述也别具匠心,将其啼鸣与离别的伤感相结合,给诗篇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彩。这种写法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更突显了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精彩描绘和情感的细腻表达,深情而又动人地展现了诗人对故居的依恋和难舍之情,展示了借景抒情这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的魅力所在。

第2篇:湖心亭看雪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湖心亭看雪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湖心亭看雪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及翻译

2.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3.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4.湖心亭看雪翻译及赏析

5.湖心亭看雪原赏析及翻译

6.《湖心亭看雪》翻译及赏析

7.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8.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第4篇:范云《别诗》全诗翻译赏析

导读:范云(451-503)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范缜堂弟。幼极聪慧,文思敏捷,8岁作诗赋,*笔便就。曾游学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出自]南北朝范云《别诗》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注释:

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是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当时是北魏的都城。范云是南朝诗人,南朝的都城是建康(今南京市)。在这里诗人借用洛阳来代指建康城。

东西:东边和西边。

经时:多时,间隔时间久。

昔:过去,前次。

去:离开,分别。

译文:

我们住在同一城市的东边和西边,却又是经常分别很久也难得一见。

去年离开时雪片大得像花瓣一样,今年相见时花儿开得如飞雪一般。

解释:

我经常离开洛阳城,

一去就是很长时间。

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

如今回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诗人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赏析:

此诗写朋友间的聚散,表现了深厚的友情。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此诗通过对冬天和春天景物的不同描绘,反映节物之异与离别之久。其中“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两句脍炙人口。“昔去花如雪”指当年离开的时候,花就像是雪一样,在春光中绽放。“今来雪如花”是指现在我回来了,雪花开的就像是当时的春花一样灿烂。“雪如花”,“雪”是本体,“花”乃喻体,写离别时为冬天;“花似雪”中“花”为本体,“雪”充当喻体,意指重逢时已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将分别之久、之苦都融于其中,状似写景,实则写情。

这首诗中,“雪如花”,“花似雪”之间的呼应非常自然贴切,这巧妙照应了前面“经时别”。一“雪”一“花”,是一冷一暖的对照,暗中又与一“昔”一“今”、一“去”(分别)一“来”(相逢)相勾连,从昔到今,从去到来,经历一个怎样的冷暖变化啊,不知这段日子朋友们是否都好,诗人在感慨每次一别总是经过许多岁月。

诗句从时间上只是冬去春来,但诗人将雪与花颠倒,翻出新意巧思,便耐人寻味。此诗的绝妙之处正在于意象之间的丝缕相连,让人不由得惊叹其“得之天外,乃神来之笔”。

其二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译文:

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金城的衰草笼罩着寒雾,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或指银河?),分别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空明的月光下思念你。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可是采下的兰花芳桂时的情怀又怎样传达呢。

作者简介

范云(451-503)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范缜堂弟。幼极聪慧,文思敏捷,8岁作诗赋,*笔便就。曾游学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适值子良游秦望山,见秦时刻石文,人多不识,云读之如流,因而位列上宾,宠冠府朝。与沈约相友善。历任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零陵内史、广州刺史等职。后因助萧衍成帝业,官侍中、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仆射。原有集30卷,已佚。今存诗40余首,以《别诗》较著名。钟嵘《诗品》称其“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另《赠张徐州谡》、《之零陵郡次新序》、《送沈记室夜别》也较好。另有《除始兴郡表》等文3篇。

[范云《别诗》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第5篇:范云《别诗》全诗翻译赏析

导读:范云(451-503)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范缜堂弟。幼极聪慧,文思敏捷,8岁作诗赋,*笔便就。曾游学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出自]南北朝范云《别诗》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注释:

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是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当时是北魏的都城。范云是南朝诗人,南朝的都城是建康(今南京市)。在这里诗人借用洛阳来代指建康城。

东西:东边和西边。

经时:多时,间隔时间久。

昔:过去,前次。

去:离开,分别。

译文:

我们住在同一城市的东边和西边,却又是经常分别很久也难得一见。

去年离开时雪片大得像花瓣一样,今年相见时花儿开得如飞雪一般。

解释:

我经常离开洛阳城,

一去就是很长时间。

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

如今回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诗人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赏析:

此诗写朋友间的聚散,表现了深厚的友情。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此诗通过对冬天和春天景物的不同描绘,反映节物之异与离别之久。其中“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两句脍炙人口。“昔去花如雪”指当年离开的时候,花就像是雪一样,在春光中绽放。“今来雪如花”是指现在我回来了,雪花开的就像是当时的春花一样灿烂。“雪如花”,“雪”是本体,“花”乃喻体,写离别时为冬天;“花似雪”中“花”为本体,“雪”充当喻体,意指重逢时已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将分别之久、之苦都融于其中,状似写景,实则写情。

这首诗中,“雪如花”,“花似雪”之间的呼应非常自然贴切,这巧妙照应了前面“经时别”。一“雪”一“花”,是一冷一暖的对照,暗中又与一“昔”一“今”、一“去”(分别)一“来”(相逢)相勾连,从昔到今,从去到来,经历一个怎样的冷暖变化啊,不知这段日子朋友们是否都好,诗人在感慨每次一别总是经过许多岁月。

诗句从时间上只是冬去春来,但诗人将雪与花颠倒,翻出新意巧思,便耐人寻味。此诗的绝妙之处正在于意象之间的丝缕相连,让人不由得惊叹其“得之天外,乃神来之笔”。

其二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译文:

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金城的衰草笼罩着寒雾,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或指银河?),分别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空明的月光下思念你。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可是采下的兰花芳桂时的情怀又怎样传达呢。

作者简介

范云(451-503)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范缜堂弟。幼极聪慧,文思敏捷,8岁作诗赋,*笔便就。曾游学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适值子良游秦望山,见秦时刻石文,人多不识,云读之如流,因而位列上宾,宠冠府朝。与沈约相友善。历任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零陵内史、广州刺史等职。后因助萧衍成帝业,官侍中、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官至尚书仆射。原有集30卷,已佚。今存诗40余首,以《别诗》较著名。钟嵘《诗品》称其“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另《赠张徐州谡》、《之零陵郡次新序》、《送沈记室夜别》也较好。另有《除始兴郡表》等文3篇。

第6篇:《移家别湖上亭》阅读*及翻译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一:

(1)这首诗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之情。(1分)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举例分析。(2分)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5.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7、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参考*:

(1)(1分)依恋(留恋)

(2)(2分)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1分)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语句阐释1分)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6: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1分)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1分)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

7: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

二: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依依不舍(或留恋)的心情。(2分)

(4)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2分)

答: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译文

春风骀荡,景*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2]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2]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第7篇: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全诗翻译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①移家:搬家。

②浑:全。

③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第8篇:《别老母》的全诗翻译赏析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

①搴帏: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翻译:

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叙,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赏析:

黄景仁天赋极高,十六岁时应府试,三千人中名列靠前,中秀才,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母亲一起过着孤苦的生活。加之考举人不中,仕途无望,所以在二十三岁时,不得不外出游幕谋生,《别老母》诗,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靠前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第9篇:《南湖早春》全诗翻译赏析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黄鹂语未成”这两句是说,早春时节冬天的余威尚未完全消除,白雁翅膀下垂,高飞还较艰难;黄鹂似觉舌*,尚未在林间如歌唱般啼鸣。用两个特写镜头,概括早春景象,形象生动,逼真传神。

出自白居易《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1、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太平寰宇记·江州》:“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湛方生《帆入南湖诗》:“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2、早春:初春。

3、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4、云断:云被风吹散。

5、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6、乱:繁多。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7、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

8、发:开花。

9、水苹:水上浮苹。

10、翅低:飞得很低。

11、白雁:湖边的白鸥。

12、舌*:指言语不流利。*,形容叫声艰*,尚不连惯婉转。

13、黄鹂:黄莺。

14、不道:不是说。

参考译文

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赏析

《南湖早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时节明媚动人的秀丽风光,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可谓是以美景衬托忧郁而越发忧郁。诗人紧紧扣住一个“早”字铺写南湖春*。“乱点碎红”说明山杏是早发的;“平铺新绿”说明水苹是刚绿的。早春犹寒、空气潮润,白雁翅重只能低飞,黄鹂舌*仅是微啼。写植物是静景,写禽鸟是动态,动静相宜,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江南早春图。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诗人紧紧把握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等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描绘。春雨刚停,湖水经过雨水的浸润,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清新明快。早春时节,不时仍有寒风阵阵,而阳光返照,不仅给景物镀上一层柔和的*调,还具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这时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艳争芳,碎红点点,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翅低白雁飞仍重,舌*黄鹂语未成”,这两句写白雁因为身上的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而因为下雨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不听使唤。然而,前者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低空飞行,后者虽然舌*不听使唤,也要歌唱呜叫,原因在于刚刚来临的春天实在太美妙,太有魅力了,因而它们忍不住飞舞歌唱。诗人通过写白雁与黄鹂的飞舞和呜叫,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湖光水*,一切都显露出生机和活力。在这迷人的佳境中,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诗人不仅无心欣赏妩媚可人的早春景*,反而心情郁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而诗人既无救国良策,也无谏言之径,无能为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这种隋况下,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并没有兴致欣赏早春美景。而且,春*愈美,山水愈可爱,就愈让人害怕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一派妩媚的早春景*生发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此诗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堪与作者名篇《钱塘湖春行》媲美。其特点有二:一是精于选景构图。诗从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场景落笔,紧扣时令和地域特征,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的各异情态,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二是工于锻炼语词。写山杏初发,随处开放,曰“乱点”;因其点缀于湖光山*之间,故曰“碎红”,显现其天然情致。写水苹新生,则用“平铺”、“新绿”,显示其生长情景。五、六句尤为精警。严冬方过,大雁飞得低而缓慢,写其“翅低”、“飞仍重”,为作者之精心创造。一个“重”字,活现白雁早春懒慵笨拙之神态,可谓“诗眼”。下写黄鹂早春呜叫,说其“舌*”而“语未成”。一个“*”字,亦传达出黄鹂初歌口拙之态。“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各极其趣。描摹情状,有静有动,有声有*。遣词造句,看似平易,其实精纯。

纵观全诗,此诗的首联描写了初春的各种景物,连绵的冬雨过后,春风悄悄地回到人间,吹散浓密的愁云,带来和煦的阳光。阳光照射着静静的南湖,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颔联写初发的杏花,星星点点;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绿叶,一片青翠。此联对仗精工,清丽自然。“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形象鲜明。一“点”一“铺”,一“红”一“绿”,对立相生,极富诗味。尤其“乱点碎红”四字,无一字不情趣盎然,最能体现诗人观察的细致与技巧的成熟。而“发”与“生”的取用,生动地表现了植物的动态与静态。颔联写静态的植物,颈联则描摹动物的情态。白雁羽翅淋雨未干,飞得很低,仍觉得双翅沉重吃力。写“黄鹂”则更切合“早春”,经冬后初发的啼鸣声尚有“舌*”之感。

全诗在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特征,令读者感受到早春的气息,早春的*彩,早春的声音,一切都具有早春的特点。另外,意境的清丽,风格的朴实,以及选词用字的精妙浑成,都是这首诗的显著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