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绝句独领风骚)

句子 2023-11-10 16:44:08

写钱塘江大潮,李白、苏轼都输给了他

写钱塘江诗词很多,这里并拎李白、苏轼、陈师道的诗比较欣赏。

李白

《横江词(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这是李白组诗《横江词六首》中的第四首,严格来说,不算写钱塘江的,诗题也说了,写的是横江,安徽的横江,但因为以钱塘江比横江,也算附带写了钱塘江。特别最后两句,就是诗人对八月钱塘江潮的印象速描。

虽然只有两句,有一句还是废的,也就是说,真正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只有最后一句,但只有这一句,李白也写出了钱塘江潮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个“喷”字,自是诗仙本色。谁会用这么冷门又如此有力道的词呢?何况动感十足,简直有一种如席大雪扑面而来的咄咄逼人。

苏轼

《观浙江涛》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这是苏轼观潮后写的一首杂言诗。一共十句,这里节选了前六句。除了前两句是五言,其他都是七言。全诗有三次转韵,节选的前六句是一个韵部。

比起李白的一句定乾坤,苏轼写得比较多。六句声势都很足。第一句统写观感,定下全诗基调,却类似于喊口号,显得很空。第三、四、五、六句进一步写怎么壮观。分别从联想与现实来写。联想的三、四句借助了水上练兵的十万人气和传说中的“鲲鹏”,都不算新鲜,五、六两句也只是实写了翻涌波浪的此起彼伏状,“没”、“屠”两字也算精神,写出那种激烈感,却不如李白“喷”字动人。

陈师道

《十七日观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这是陈师道写钱塘江大潮的七绝,历来视为名篇。诗题“十七日”,正是观潮之时,因为每年的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是观潮的最佳时机。潮势汹涌最甚。

这是一篇浪漫主义的赞歌。前两句写潮来,后两句写潮后。四句诗四个画面。

首句即以天上白虹比潮头,潮头卷岸如暴走的白虹,真是发人所未发,将潮头凶猛的来势奇绝地呈现,次句写潮头带来的滚滚波涛,既不直写,也不比喻,而是作了一次大开脑洞的幻想:这些伴随着潮头而来的滔天巨浪,难道是哪个仙人手中的玉杯不小心倾倒的结果吗?真是天上一杯水,地上成沧海。

潮来的气势诗人已经写足,接下来诗人怎么运笔呢?前面太足,后面容易兜不住。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因为诗人的视野是逐渐开阔的,从潮头到近面波涛再到整个钱塘江,诗人越写越大,越写越嗨,笔底驱遣的意象也越来越恢宏,为了烘托整个钱塘江大潮的人间奇观,诗人无比豪迈地将“天”与“日”的意象借着钱塘江水的倒影一并吸纳攘括,仿佛宇宙天地尽在其间。“摇动”与“浮沉”的粗笔勾勒有着极具画面的震动效应。

诗在最高潮处恰好完篇。整首诗洋溢着不可思议的浪漫奇想。

写钱塘江,将其声势连通天地宇宙的,陈师道是第一人。李白与苏轼都显得过于写实了。而李白与苏轼之间,李一句胜苏六句,苏轼最差。你们觉得呢?